文/ 金错刀频道 题图/ 视觉中国
8月初,国家卫健委在《求是》杂志刊登文章指出,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这是中国60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
(相关资料图)
自然而然地,年轻人的晚婚、不婚、丁克,都要被一遍遍讨论和研究。
例如湖北襄阳,2021年的男性平均初婚年龄超过了35岁,女性接近34岁,人们好奇:一个目标直指“万亿工业”的强市,何至于此?
世界终归是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人的言行自带流量。
但是,年轻人未必想在聚光灯下被点评、干预。那些专家建议,被他们反驳道:“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另一边,真正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却总是在被忽视。
生育率下降的同时,老龄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如何保障老人的生活,是个社会性难题。
尤其是:乡村里的孤寡老人。
人们会想到一幅“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凄凉晚景。但事实上,这种想象很有局限性。
对于他们的生活状态,人们还是知道得太少了。
“一个人的日子难打发啊”
此前“二舅”刷屏,让网友对乡村老人的“苦难生活”狠狠地共情了一把。
相比“二舅”,乡村孤寡老人的“苦难生活”自然也不少。
风吹坝村的胡自兵老人,年轻时因为雷管爆炸导致双目失明,不想只靠人救济的他,就自己摸索进城卖鸡蛋,早上三四点出发,晚上十一二点才到家。
他也学过木工、篾工,但只能做简单的东西,而且耗时太长,收入很有限;他还学过算命,想立一块瞎子算命的招牌,不过被师傅说没有慧根,也断了念想。
图源:视觉中国
一直努力自立,最终却只能哀叹“我到底还是不能养活自己”。
好在这种事已经渐渐远去了。
早在2004年,胡自兵老人就住进了镇福利院,生活有了基础保障。
发展至今,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得到了极大加强。2012至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
福利院中的老人。图源:视觉中国
所以,和很多人所想的不同,乡村孤寡老人现在的最大困扰往往不是“贫苦”,而是“孤独感”。
作家弋舟在一本记录空巢老人生活的书里,就描述了老人们的孤独状态。
他们有很强的诉说欲,但总是在回忆过去,羞于谈论当下;他们怕生病、怕花钱、怕过节;他们更渴望共鸣,一位被采访的老人,在书里看到一位和他生活相似的老人,很是激动,让作者快点介绍给他认识,殊不知那正是他自己,只是书里用了化名。
比起空巢老人,无牵无挂的乡村孤寡老人的孤独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去十几年,热闹的城市化和互联网化,与他们距离遥远。时代前进太快,让他们措手不及,总是难以从孤独感中突围。
图源:视觉中国
一位老人年轻时帮一个妇人养了几十年孩子,后者承诺将来让孩子给老人养老送终,然而她不仅食言了,还将老人扫地出门。老人沦为了五保户,到福利院生活。即便如此,老人还时不时给对方打电话,或者偷摸回老屋看看。
老人表示,以前的日子再苦,也比不过孤独。他还是想和她一起生活。
另一位生活在福利院的老人,为了打发时间,把厚厚的《辞海》翻了不知多少遍。“你说这书枯燥,我不觉得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就像是在和它们说话一样,也有意思呀。”
他感慨道:“一个人的日子难打发啊。从天白望到天黑,又从天黑望到天白。”
人都有社会属性,而乡村孤寡老人,连基础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难以拥有,于是逐步被推向社会的最边缘,孤独感难以避免。
他们的世界,仿佛日本的“无缘社会”: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
总是很孤独,总是在感谢
今年4月,一位85后女孩到山区帮老人免费拍遗照的事情火了。
领到遗照的老人大都很开心,有位老人看着遗照却一脸苦笑——不是对照片不满,而是因为他无儿无女,遗照又能留给谁呢?
对于这样的情况,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起恻隐之心,但或许也有人会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尤其是他们生活在乡村,更容易加深人们的偏见。
其实生活常常并不讲逻辑。
在蔡庄村,有位叫韩苏庄的老人,11岁时父亲去世后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帮扶4个弟弟妹妹,耽误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他还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一帮就是40年,如今自己也成为了孤寡老人。
还有位老人,年轻时当乡村货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1986年就能花八九千块买一辆摩托车,手握数万存款。没想到后来老婆却跟人跑了,让他心灰意冷,选择孤独终老。“我辛辛苦苦挣钱,就是为了养老婆。到头来,钱在口袋里装着,老婆没了,这钱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大多数孤寡老人都像他们一样努力生活过。
年轻时,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可以成为大众眼中的好人、成功的人,但年老了才发现都敌不过造化弄人。
因为种种缘由沦为乡村孤寡老人,有段时间他们的生活难免面临窘迫。
比如上述帮别人养了几十年孩子,最后被扫地出门的老人,他进福利院的时候,只有一个装日常用品的盆子。
所以对于现状,这些乡村孤寡老人可以有非常多的理由感到不满。
但是和人们所想的不同,他们是最容易感恩的人群。
在视频网站上,刀哥偶尔会看见一些记录孤寡老人生活的短片,有位孤寡老人,一次生日,邻居为他简单做了一碗面,能让他感慨许久;一些爱心博主,为孤寡老人送生活物资,老人不禁热泪盈眶,连忙说“这就够了”。
《五十四种孤单》一书中,也记录了很多住在福利院的孤寡老人,他们常常在感谢时代,感谢国家,也感谢每一个善意的人。
那位当过乡村货郎的老人,在福利院为表感激,声称死后要把存款和房子都捐给国家。在其他老人口中,也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住进福利院,像吃了定心丸”,“在这里我算是享福了”。
在书里,一名记者和被采访的老人成了朋友,他写道:“(老人)买了一百个鸡蛋,坐公汽来随州看我。正值酷暑,鸡蛋坏了八十一个。这每一个都是老人的心,我怎能不感动?这是一群孤独的人,一点儿爱,就能走进他们心中。”
这让刀哥想起了《奇葩说》里马东说的一句话:“心里很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如何让他们的明天更值得期待?
在看这篇文章的人,大都会以为孤寡离自己很远。
中国有多少孤寡老人,刀哥并没看到确切的数据。不过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空巢老人人数超过1亿。
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中,孤寡老人即是空巢老人中的一种情况。孤寡老人的数量想必要以千万计。
庞大的规模背后,不仅只是个数字层面的意义。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孤寡已经不是简单的偶然事件或个人境遇问题。尤其在农村,形势更严峻,不仅老龄化程度高,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关爱乡村孤寡老人,是与所有人的未来都相关的社会探索。
但是,怎么关爱?
一方面,基础的社会保障和慈善机构的力量无疑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是基础。
另一方面,个人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宁波有一位叫徐惠明的大叔,照顾孤寡邻居30多年,直至老人去世。这一善举还曾被央视新闻报道。
河南焦作有个爱心粥屋,5年来为环卫工、孤寡老人免费送爱心粥17万余份。老板说儿时家贫,受到村里人很多帮助,就想回报社会。
这些堪称榜样的个人力量都弥足珍贵,可惜还不够。
社会更需要的是,能将个人力量聚沙成塔,而后进行高效、透明、可持续的全民公益。
2017年8月,一个H5活动刷屏全网,用户花1块钱,就能买一幅自闭症儿童创作的画作,最终筹到了1500万善款。
这只是腾讯公益“99公益日”的一次预热,却通过互联网成为了现象级事件,精准地帮助到更多人。
2015年发起的99公益日,如今成为了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场景最多元的全民公益行动日,至今撬动整个社会公众的捐赠资金已经达到97.7亿元。
这背后,“传播+捐赠+泛行动”的互联网公益新模式至关重要。
自诞生之日起,99公益日就有一个“人人公益,透明理性”的理念,一直在努力降低公益门槛,提升全民的参与感——不论年龄、职业、收入,都可以做公益。
为了继续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公益,今年的99公益日还首次推出了“一花一梦想”的主题活动,吸引用户通过“捐花”推动公益梦想落地。
而获得“小红花”也很简单,通过答题/步数兑换/捐赠等公益行为都能获得。
可以看出,“一花一梦想”和常见的公益活动有很大不同。
“做好事”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门槛被进一步降低。同时,完全由网友发起,也完全由网友推动落地的公益,也意味着每个网友都可以为自己关注的公益领域直接贡献力量,第一次实现了公益项目的“逆向发起”和“全民共创”。
这次99公益日将上线的16个公益梦想,就是腾讯公益根据7436名用户的公益梦想汇集而来的。
例如“关爱陪伴10000名乡村孤寡老人”的公益梦想,在9月1日到9月10日期间,筹到2400万朵小红花就能将该公益梦想落地为公益项目,相当于2400朵小红花,就能让1名乡村孤寡老人得到一整年的关怀。同时,用户也能持续进行监督。
今年金错刀再次参加了99公益日自媒体计划,正式成为公益梦想“共创者”的一员,通过加入#种花行动,并组建“金错刀小红花梦想战队”,决心筹集2.4万朵小红花,关爱陪伴10位乡村孤寡老人。
众擎易举,所有人都可以和我们一起开启#种花行动。
捐花也是“种花”。长按下方海报,捐出一朵小红花,静待梦想“开花”。
本篇作者 |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