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焦虑,找到更好的自己

“孩子带来的焦虑有时比工作还大”,一些为人父母的职工把这些情绪带到单位,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安全隐患——

用心气和的爱直面成长的不确定

父母的焦虑情绪不仅破坏家庭和谐,也会对工作带来影响、造成危害。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复制品。盲目过度的焦虑只会一步步破坏亲子关系。清晰自己的职责范围,做孩子人生路上的指引者,才是做父母的正确开启方式。

“这个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看到娃成绩时家长的胸怀。”每逢考试结束,做家长的就陷入新一轮焦虑。最新调研显示,“双减”政策出台后,尽管家长觉得比之前轻松了不少,但仍有家长处于焦虑和迷茫之中。

这种焦虑情绪不仅破坏家庭和谐,甚至也会对工作带来影响、造成危害。专家提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复制品。盲目过度的焦虑只会一步步破坏亲子关系。清晰自己的职责范围,做孩子人生路上的指引者,才是做父母的正确开启方式。

家长的焦虑缘何而来?

王怡放弃了世界500强公司的高薪职位,全心全意在家培养上小学的女儿,钢琴、马术、英语、绘画、芭蕾。可是最,女儿几乎每晚都做噩梦哭醒,说是梦见妈妈变成老巫婆,正在举着鞭子盯着她。

“你要好好念书,以后考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王怡说,从小到大,妈妈对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可是没想到现在居然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我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如果放任什么也不学,很怕她在未来的竞争中掉队,特别纠结。”

其实,只要身为家长就会担心:孩子是否身体健康、是否品行端正、将来能否自食其力?可是过度的担心就会变成家长和孩子双方的负担。

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教育专家认为,除了大环境、教育体制的影响,父母们99%的焦虑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从表面上看,家长的焦虑是因为互相之间的攀比,爱面子,实际上是因为怕输,怕孩子的将来不如别人。

采访中,多数家长都有“名校情结”。不少人有这样的执念,相信孩子只有考上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未来的工作、生活才会一片坦途。

其实,任何一项投资都有风险,教育也是一道充满风险的美丽风景,孩子未来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家长的观念和选择更须理

尽管充满焦虑,但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观和长远规划。北京市一位重点中学的班主任郭老师认为,不少家长往往是“间歇地关注孩子”,考试成绩出来了,或者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时就多关注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时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

“不少父母对于自己在孩子教育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等问题心里没有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容易带来焦虑。”郭老师说。

认清角色,有所为有所不为

“父母的职责是陪伴孩子走过一段路,而不是整个人生。”在听完企业为家长们举办的“父母课堂”后,在一家油田做销售的秦梅释然了。

她的儿子今年上高二,学成绩不稳定,她的心情随着孩子的排名就像坐过山车,由于害怕孩子考不上大学,常常失眠,影响到了工作。企业请来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位母亲,有孩子高考失利的经历,特别有共情。“我们只需教会孩子进步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和生活的惯,教会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必时时处处为他们担忧。”

如何做不焦虑的家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白父母的职责所在,搞清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认清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比赛,不必用竞争思维去对待人生。

受到自身经历和认知的限制,很少有家长能够看清未来。事实上,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很多“好工作”,现在正逐渐消失,而当下兴起的微商、网红、主播、无人机飞手等职业令人目不暇接,闻所未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需要去办公室上班,在家就可以完成工作,或者自己就是一个创业工作室。

调查显示,不少“70后”“80后”的父母是通过个人奋斗考进大学、改变命运的,他们内心期待孩子也能“复制”自己的成功经历。而如今,孩子的成长环境已发生很大改变,物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很多孩子崇尚自我、讲求个,不愿重复父母走过的路。

虽然无法否认,成绩在应试教育中是很重要的标准,但好成绩却并非孩子成人的唯一标准。“双减”背景下,家长更需认清自己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父母始终应该与孩子保持良互动,坚持成为与他们并肩而行的朋友。郭老师建议,家长应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学会“在位陪伴”,而不是刷着手机、心不在焉地“在场陪伴”。此外,家长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分数,应更多注重培养孩子的抗逆力、心理弹和韧,这才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素质。

父母和孩子都应树立正确的三观

对于此次“双减”政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学校教育必须回归“育人”而不是“育分”的本位,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破除内卷。因此,家长需认清形势,树立起长期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对孩子的长期教育上,德育专家建议,首先引导孩子做一个有志有为、奋发向上的人。以理想为指引,摆正心态,坚持做正确、有益的事;其次,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担当重任;还有,教育孩子要坚持高尚的品德,提高自身的修养。

作为家长,应该接受孩子的普通和不完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珏认为,家长在评判孩子成长的标准上,不妨更多元一些、包容度更大一点。告诉孩子,有些东西与名利毫无关系,比如人的品行,还有人的健康与快乐。让孩子明白衡量一个人有很多标准,比如,情趣、修养、学识、脾气、特长等。

“双减”后,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让孩子投身能增长见识的生活以及拓展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中;让孩子更多接触社会,扩大视野,参加公益活动,让孩子从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从而培养他们对个人选择负责的能力,提升他们规划未来个人发展生涯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大事,无论为孩子的发展着想,还是出于自身健康考虑,放下心中的焦虑,势在必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身为父母,能做的便是好好活在当下,用心气和的爱对抗成长的不确定,和孩子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王珏说。(记者 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