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于市场监管,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在国内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面临落地难的窘境。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悄然改变。


(相关资料图)

2022年11月,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启动为期一年的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今年4月,上海药监局便发出全国首张“现场个性化服务”生产许可证。换言之,从新规颁布到首证落地,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而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家企业获得“现场个性化服务”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成为中国化妆品个性化服务探索路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每款产品各不相同,如何留样?”“如何保证生产环境达到GMP标准?”“若发生不良反映,如何认定责任?”……毋庸置疑,这一创新服务生态背后,是监管与创新之间的一次碰撞,而随着样本企业的出现,或许可以从中寻得答案。

监管“开闸”

4大国际美妆企业领跑

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资生堂、LVMH、雅诗兰黛、欧莱雅四大国际美妆集团取得化妆品“现场个性化服务”生产许可证,成为中国定制化妆品首批持证经营者。

从地区来看,活动场所均位于上海。这或与上海积极试水化妆品个性化服务不无关系,早在去年6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草案)》就提到,鼓励企业精准研发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普通化妆品。今年7月,上海市药监局又发布《上海市浦东新区化妆品现场个性化服务管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进一步为企业从事化妆品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指引。

从企业身份来看,均为国际美妆集团。作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城市,上海是国际知名化妆品企业入华的首选之地,如强生、联合利华、欧莱雅、资生堂等众多国际巨头都集聚于此。其中,不少国际美妆集团早已涉足定制化妆品,如今中国监管“开闸”,便纷纷布局中国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赛道。

如,早在201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修丽可便展示了精华液个性化护肤服务,引发广泛关注,而欧莱雅于4月26日获得的全国首张许可证,生产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世纪大道8号上海国金中心D座地下二层LG2-9室”,正与修丽可门店相对应。

又如,作为雅诗兰黛集团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怡佳美容用品(上海)有限公司(简称怡佳美容)正是高端香氛品牌LE LABO勒莱柏的幕后操盘手,而LE LABO勒莱柏的特色之一,便是在门店配备香水制作间,根据消费者的喜好现场制作定制化香水。今年4月,乘着政策东风,LE LABO勒莱柏来到中国,首店落户上海前滩太古里。

“大品牌有足够的知名度作为基础,在合规能力和技术储备方面满足监管要求,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定‘规则’的一员。”某业内资深人士如是表示。

行业资深人士郭晓峰亦持有相同观点,“对于定制护肤新业态,需要有人冲在前面打个样,而国际大牌正好可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国货品牌入局面临三大“拦路虎”

虽然我国已踏出了个性化服务的第一步,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本土企业入局个性化服务之路,至少横亘着三大“拦路虎”。

在某业内资深人士看来,新业态落地,最大难题是监管,“作为一种创新性生产模式,个性化服务的产品备案、安全功效,面临与既有法规框架相融合的问题”。

《中国医药报》曾撰文指出,这种强制性、前置性监管方式不同于部分域外化妆品监管体系,定制化妆品在我国市场的发展必须遵循这种法规体系的立法精神。也就是说,任一定制化妆品原料及成品都应受到新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广泛约束。而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新条例),化妆品在完成注册备案后,方可进行生产并上市销售。

以怡佳美容为例,7月28日拿到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许可证后,8月1日便备案了6款香型的“LE LABO勒莱柏手工现调淡香精”。

截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平台

产品包装显示,“成分”为变性乙醇、香精、水,“现调地址”为上海前滩太古里,“个性化定制信息”见包装,“现调日期”见包装。

截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平台

“原料(香精)备案,通过这六款香精,根据不同比例调配不同的产品。”通过多位业内人士的解答,《化妆品观察》发现,目前上海开展的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前提是企业已完成产品备案,然后对主要成分进行不同比例的调配或排列组合出各种可能性配方,在门店经营中根据消费者的肤质情况,从中挑选出最适合其肌肤的配方做成专属产品。

另一个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难题,就是入局门槛高,需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软硬件设施。

新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组织生产化妆品。《细则》进一步指出,操作区域的“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应当≤1000cfu/m3”,这相当于,企业需要在经营门店打造一个10万级GMP标准的“迷你工厂”。

“按照法规要求,申请企业还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从验收到生产到追溯的全过程。”郭晓峰补充道。

“不管是场地、设备,还是人员、仪器配置,对于企业而言,想要打造一个‘现场个性化服务’门店,将面临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门槛。”某企业负责人说,这将很多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处于观望状态。

横在企业面前的第三大“拦路虎”,则是技术储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皮肤检测器、AR试妆、3D打印面膜等高科技产品在美妆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雅诗兰黛就曾推出 “专家级肌肤诊断仪”,可通过3大光源5分钟检测8大肌肤指标从而获取皮肤表面和皮下皮肤图像,以促使美妆产品更加个性化、精准化。

“这方面虽然不强制性要求,但却是判定个性化服务是否名副其实的重要标准。”郭晓峰指出,企业需具备充足的皮肤大数据库,并拥有与之对应的灵活且有效的配方体系,“还有消费者成分过敏史和特异质反应情况,甚至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情况都是个性化服务的考量因素”。

在其看来,本土企业没有从0到1的经验,在上述三方面做好充足储备,完善科学证据链,既是珍惜羽翼,也是对消费者负责,符合长远利益,“相信很快就会有国货企业拿下现场个性化服务许可证”。

超5000亿定制化妆品市场迎“强监管”

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女性消费力洞察报告》指出,Z世代追求个性化和极致体验,消费习惯从“挑选合适的产品”向“产品为我量身定制”转变,消费态度向彰显个性、一人千面转变。另据市场调研机构 InsightAce Analytic公布的报告,全球定制化美妆市场的规模将在2028年达到72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62亿元),消费者对针对性强的专业产品愈发偏爱。

《化妆品观察》搜索发现,目前小红书上以“定制化妆品”为关键词的笔记有7万+篇,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各大电商平台上,“定制化妆品”也呈“泛滥”之势。

譬如,淘宝上某化妆品配方研究实验室,产品页面显示“为每个不同肌肤提供‘一人一方一肤一案’的肌肤护理方案”“实现精准护肤、量肤定制的护肤观念”,店铺所售产品覆盖水、精华、乳液、面霜等品类,包括保湿、美白、祛痘、修护、抗皱等功效,价格区间为108-258元。也就是说,仅需支付200元左右,便可获得一款属于自己的定制护肤品。

截自淘宝

而《通知》明确指出,试点实施个性化服务的化妆品产品应当为普通化妆品,不包括特殊化妆品、儿童化妆品和使用新原料的化妆品。很显然,这些企业并未获得化妆品“个性化服务”生产许可证,或涉嫌无证生产。

而无证生产一直是监管重点,已有前车之鉴。譬如,今年5月,魅丽苏雪(北京)商贸有限公司因上架销售自行配制的“定制化妆品”,被北京市监局罚没近21万元;去年8月,上海左右化妆品有限公司在其经营场所分装贴标销售香水小样,被罚款5万元。

“企业销售的所谓‘定制化妆品’,大多是在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的背景下自制生产的,‘小作坊’生产环境不达标,原料、配方乃至功效也缺乏科学依据,存在安全隐患。”上述某企业负责人表示,如今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企业要宣称产品为“个性化生产”“量肤定制”,需得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获得“现场个性化服务”生产许可证。

“安全是化妆品的底线,又要监管又想创新,两者很难达到平衡。”在丽宝康美总经理王淀华看来,目前的个性化服务试点,就是想在监管与创新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他担忧,如果监管层在门槛的设置上太过繁琐、非常严苛,“企业大概率会被高额成本劝退,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就会沦为一个营销噱头”。

不可否认,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要走向大众化,面临法规监管、成本控制、技术突破、市场推广等一系列难题,需要监管层与企业共同努力攻克难关。

随着利好政策的释放、美妆与科技的日益结合,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虽然中国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尚处于探索阶段,但《通知》是法律层面作出的创新性尝试,为化妆品个性化服务打开了一扇窗。而其他试点城市,也正在紧随上海的步伐,推动新业态的落地。

就在近日,伊斯佳获得中国首家化妆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级认证,开启“化妆品定制前店后厂”模式,号称可以真正实现“千人千面、一人一方”的效果。无独有偶,7月,北京市药监局下发了《关于同意北京蔻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的批复》文件。由此可见,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值得看好和期待,或许在伊斯佳的引领下,中国企业将迈出从0到1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