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品观和化妆品观察主办的2022(第十五届)中国化妆品大会·主论坛,在杭州洲际酒店正式拉开帷幕。现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教授赖维作了题为《医美领域功效性护肤品的韧性生长》的主题演讲。

在赖维看来,“功效性化妆品与医美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资料图片)

中国医美市场将破3000亿

现场,赖维回顾了医美的发展历程:医美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其实时间并不长,从9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教授ROX Anderson颠覆性的光学原理,使得医美在光设备这块有了革命性的突破,1993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医美设备的发展,以公立医院作为平台,民营资本介入共同发展。此后,国家出台政策,公立医院不允许民营资本介入。

2010年至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技术、设备出现,术后皮肤屏障修护和敏感性皮肤概念兴起,吸引了各路人马勇闯“医学护肤品”这个战场。

比如一些自主择业的部队医院整形和皮肤科医生加入到民营医疗美容,提升了民营机构的质量与素质。在化妆品行业,也有许多药企弃药从美,与医生一起打造医学护肤品品牌,知名医生从为产品的背书到创立自己的化妆品品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化妆品原料、新治疗理论和技术的涌现,现在医美向轻医美趋势发展,化妆品企业纷纷围绕“轻医美”开拓业务线。典型如居家美容的兴起,衍生出了模拟医疗级设备的美容小家电、有确切功效的化妆品等。

在这个过程中,医美市场蓬勃发展、高速增长。赖维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2021年医美市场规模约为2274亿元,较2020年增长15.10%。2024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相比2019年翻倍。

医美领域的功效护肤品增长机会

随着医美技术的发展,医美项目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弊病,如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或炎症形成,等等。因此化妆品在医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

比如日常的清洁、保湿、防晒护肤,以及各种医美治疗后的促进愈合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医美效果维持等,都离不开化妆品。

基于此,赖维观察到,医美术后产品目前也呈现出向功效性护肤品方向靠拢的趋势。但目前,化妆品行业和市场都呈现了迷茫,只能以新的概念或某些新的原料来维系产品的竞争力或开拓市场,仍有未能满足的市场需求。

例如现在的主要产品都集中于医美术后修护,缺乏术后前3-7天使用的产品,没有满足条件的清洁产品及配方简单的修护类产品,没有能防晒但又不透皮吸收的防晒产品等。

赖维建议,化妆品企业一是要做医美和医美术后产品的体验者,从中找到未满足市场的点;二是多与从事医美,尤其是美容皮肤科的医生进行交流,从中找点产品研发的方向和市场切入点;三是可重点围绕医美术后3个阶段(包括围医美术前后)进行产品研发。

这方面,目前已有一些国内企业有所行动,比如广州远想集团,在医美领域已有17年积累,在术后产品中倡导无敏,和中山大学合作以植物外泌体技术为研发核心,推出了无敏氏美愈三部曲。

中国化妆品大会被誉为化妆品行业的“达沃斯论坛”。本届大会由贝豪集团、妍丽战略合作,主题为“韧性生长”。

参与主论坛的演讲嘉宾包括:“玻尿酸之父”凌沛学、兰蔻中国品牌总监Sarah Sai赛娜、丝芙兰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冰、珀莱雅联合创始人兼CEO方玉友等。

点击进入大会专题页,了解更多现场精彩内容

关键词: 中国化妆品 市场规模 医学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