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美妆,最近在研发上很拼。

5月17日,在花西子母公司宜格集团,国内美妆品牌的首个CMF实验室正式启用;时间往前一周,华熙生物远赴美国,携透明质酸锌、超活麦角硫因等创新原料,在纽约化妆品原料展览会上展示了来自中国的科研成果……

一大批国货美妆企业,正用行动试图扭转人们对行业“重营销轻研发”的印象。事实上,不少国货美妆已开始觉醒:只有做品牌,才有活路。而要维系品牌生命,根基是研发。

“假如企业是一辆汽车,研发,就是那台决定汽车整体性能的发动机。”花西子首席科学家李慧良如是说。

拼经费:

3年投入27亿,累计增长65%

研发经费,是一个美妆企业是否真正重视研发的“照妖镜”。在这一维度,由于上市企业数据披露较全面,因此化妆品观察选了下述10家以品牌为主的上市企业作为样本统计。

统计可知,2019年-2021年,上述10家美妆企业总研发投入分别为7.03亿、8.12亿和11.62亿。3年共投入26.77亿,累计增长65.29%。其中,2021年增速明显,同比增长43.1%。

统计期内,研发投入金额最高的3家企业依次为华熙生物、上海家化和青松股份,分别为5.19亿、4.8亿和3.51亿。其中,华熙生物2021年研发费用增幅最快,同比增长101.43%;连续3年投入均超过1亿元的公司有2家,分别是上海家化和青松股份;从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看,爱美客和华熙生物连续3年“霸榜”第一和第二。而增长最快的是逸仙电商,从2020年的1.28%,增至2021年的2.43%。

在研发投入过亿的企业中,2019年只有2家,2020年增长到3家,而2021年则有6家,分别是逸仙电商、华熙生物、青松股份、贝泰妮、上海家化和爱美客。

不过,由于美妆企业各自营收规模差距过大,反映在研发投入占比的数值上,跨度过大,难以真实反映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占比状况。因此,化妆品观察将企业占比的“中位数”作为参考标准。

2021年和2020年,上述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均为2.74%。但2021年,中位数上升至2.91%,比2020年提升了17个百分点。

这也从侧面印证,国货美妆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整体呈增长之势。

非上市企业中,上美集团在招股书中指出,于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分别产生研发开支0.83亿元、0.77亿元及0.72亿元,分别占收益的2.9%、2.3%和2.8%,占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拼人才:

数千名科研人才“投身美妆”

珀莱雅首席技术官蒋丽刚曾指出,一名优秀的研发人员,不仅要懂得消费热点和市场风向,还需要有科学技术功底,及美学与文化素养。

在监管趋严的今天,人才,更是一家美妆企业的“核心财富”。

典型如李慧良。其先后在上海家化、华熙生物等企业担当研发重任,今年3月又加入花西子担任首席科学家,履历堪称辉煌。不过李慧良这样的“将才”,对绝大部分美妆企业而言,可遇不可求。

但一家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和层次,无疑也是衡量其科研水平的关键要素。

统计发现,2021年,仅上述10家企业就吸纳了2365名科研人才。华熙生物以571名科研人才,一家独占24%。且50%的科研人才,被华熙生物、青松股份和贝泰妮3家企业所拥有。

美妆企业也加大了对人才招募的力度。2021年,华熙生物研发人员增加了194人,贝泰妮和水羊股份分别增加了132人、104人。

一个新的现象是,从2021年开始,大部分企业对科研人才的学历和年龄构成进行了首次公布,凸显了对科研人才团队的重视。从科研人才占比、硕士学历以上人数两项指标看,爱美客、华熙生物和贝泰妮分列前三甲。

若单从硕士学历人才占比看,前三名则是爱美客、华熙生物和珀莱雅,占比分别为52.99%、47.46%和32.08%。

为吸引研发人才,一些企业在薪酬待遇上很舍得。华熙生物2021年研发人员的人均薪酬达到26.29万元,相比2020年的19.51万元,上涨幅度高达34.75%。

在抢抓人才上,上美集团也属一个典型。

据上美集团相关人士透露,截至2021年9月30日,上美集团研发团队有227 人,其中,92人以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研发团队的40%以上。该团队由7名科学家领衔——原宝洁首席科学家黄虎、原宝洁北京研发中心护肤品开发部负责人胡新成、原资生堂全球创新中心经理内川惠一等。

“上美集团科研人员具有名校和高学历背景,采用‘导师制’带领、培育青年人才,让上美集团的科研能力得以薪火相传。”上述人士介绍道。

拼专利:

1954项专利,这3家公司占比38%

某研发工程师告诉记者,衡量一家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水平,专利数量,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专利主要包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种,含金量最高的是发明专利,该专利审查时间长,通过率也较低。

化妆品观察选取了16家美妆公司进行统计(非上市公司选取标准:在有效期内且累计获授权专利总数大于60项)。

根据统计,上述16家美妆企业累计获授权专利总数超1954项。其中,上海家化、珀莱雅和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374项、201项和168项专利夺得前3名,占总数的38%。

从发明专利看,总数为635项,占专利总数32.5%。其中,前三位是珀莱雅、上海家化和华熙生物,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92项、89项、89项。

仅在2021年,上海家化就新提交 82 项专利申请,同比增长68%。近年来,上海家化的多项发明专利成功应用于旗下多个爆款产品,如将水杨酸包裹缓释技术专利应用于佰草集典萃水杨酸面膜,将氨基酸-糖苷液体洁面配方应用于高夫锐智多效青春焕颜洁面泡等。

珀莱雅的新突破,近年主要体现在原料端。据悉,珀莱雅在载体技术上,拥有超过30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珀莱雅还与巴斯夫、帝斯曼、亚什兰、禾大等多家国际原料巨头进行产学研合作,以助力原料的功效升级。

伽蓝集团,则依托“太空科技”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其运用“太空酵母”开发出多款产品。2021年,美素太空霜、自然堂男士冰川露、自然堂小金笔唇膏等产品,还成为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的专用护肤品。

丸美则于2021年推出全人源双胶原蛋白,其中运用了独家专利C-pro技术,在该领域属于独创性突破。

一场研发“马拉松”已鸣枪起跑

诚然,一众国货美妆开始不断加码研发。但长期“轻研发”导致的“沉疴痼疾”,也一直存在。

“从事化妆品研发30多年,经常看见有些违法添加激素的产品,对消费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受害者的皮肤简直不堪入目,但往往罚些钱就了事,行业的违法成本太低了!我一直呼吁,要加大处罚力度。要罚,就罚到他们倾家荡产,罚到他们不敢违法!”

李慧良,对层出不穷的行业和研发乱象,深感痛心和不安。

他还指出,“化妆品最重要的是基础研究,它需要高精尖的人才,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也很长,有时甚至数年都看不到效果。一个企业如果急功近利,就只会招一些配方师,利用现成的配方和原料,快速产出,但这样很难在研发上有重大突破。”

广州尊伊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工程师陈来成也直言不讳,“不少美妆企业靠营销起家,对研发依然不够重视,研发基础差,研发团队稳定性差,引进研发人才急功近利,抗风险稳定性弱,甚至部分企业研发项目靠写PPT。”

但在“顽疾”未消的同时,李慧良也欣喜地看到,研发日益受到重视,发展也开始提速。他表示,“在化妆品功效评价、原料的检验检测等方面,国内企业都有较大的突破。比如保湿滋润、提亮肤色、抗衰老等功效,过去只要列举一些文献资料就行了,但现在必须要自己做实验,还要说明量效关系。”

甚至在“最难熬”的基础研究领域,一些企业也开始耗费巨资和时间,为未来筑基石。

据了解,早在2016年,上美集团就开始投入基础研究,成为较早一批进行基础研究的国货美妆公司。招股书披露,截止2021年9月30日,该集团有385种产品采用了其基础研究成果的TIRACLE成分。

李慧良介绍道,未来5年,花西子要投入10亿元,打造一个涵盖多个产品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东方美妆研发体系”。

此外,上海家化、丸美股份、水羊股份、珀莱雅、贝泰妮以及植物医生等多家美妆企业,也都将基础研究视作未来发展的关键一环。

种种迹象表明,在研发这场比拼耐力的长跑“马拉松”竞赛中,一些中国美妆企业已经准备好了冲刺的姿势,而有一些,已经开跑。

关键词: 上海家化 基础研究 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