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其中长江文明溯源之旅中,江苏有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入选。这四处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如何讲述长江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如何让长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记者进行了采访。
镇馆之宝,展现长江下游文化的丰富样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这四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示着不同历史时期江苏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长江下游文化的丰富形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1960年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这是同类砖画中规格最大、内涵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南京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杨海涛介绍说。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常常结伴游于山林,沉湎于酒乐,画面上的另一个人物为春秋时的高士荣启期。八人都是席地而坐,各具神态,每个人物身旁标明身份,相互间以银杏、松树、槐树、垂柳等树木间隔,是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大型画像砖组画。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朝代,但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化艺术,却是中国历史上极活跃、极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他们追求自由不拘礼法,这幅砖画正体现了当时士人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的个性。
六朝博物馆的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1983年出土于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的一座东吴墓中。壶盖上,一只回首鸟神采奕奕;壶颈部,7只异兽似乎正在翩翩起舞;壶腹部,21个持节羽人错落有致。羽人背脊绘有羽毛,双手持有器物,羽人之间用连绵上升的仙草纹隔开,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些图案与我国古代神话、谶纬、道教乃至佛教有关,尤其佛像的出现说明当时佛教在东吴已渐盛行,佛教艺术形象已开始渗入绘画领域。
“壶体装饰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釉下彩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家认为起源于唐代,这件保存完整的釉下彩瓷器的出土,把我国釉下彩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500年。”六朝博物馆公共服务部李舟说。
鸿山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类遗址,2010年11月,鸿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镇园之宝“玉飞凤”为三件凤形玉佩,这是国内最早发现的微雕玉器。凤身上雕刻着极细的鳞形纹和羽线纹,展示了吴越人制玉的高超技艺。
据鸿山遗址博物馆开放展陈部主任阙暑玲介绍,越国贵族墓中佩玉完整组合的首次发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思想已渗透到偏居东南一隅的越地。
玉飞凤作为一种远古图腾,隐喻“凤凰起飞迎朝阳”。无锡城市徽标正是以玉飞凤为造型主体,秀逸之形、翔动之姿,喻示无锡人的聪慧灵秀、无锡城市的祥瑞腾飞。
阖闾城遗址位于无锡滨湖区,是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的都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馆藏文物原始青瓷带把罐最具代表性。
“这件原始青瓷器造型独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腹部的牛角状把手和拍印的一周勾连双勾线‘S’纹,距今2500多年了,但保存得非常完好。早期原始青瓷器大多是以食器、饮器、祭器等形式出现,也是后代成熟瓷器的前身。”阖闾城遗址博物馆陈列部部长丁兰兰说。
角形把手在西周时期的夹砂陶盉和陶鼎中较为多见,但出现在原始青瓷中是罕见的现象。这件带把罐制作精良,造型优美,罐上纹饰至今清晰,堪称原始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珍贵文物,展现江苏长江文化的内涵
长江文物是标志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跨越时间的长河,向人们展示着江苏长江文化的深厚与辉煌。
江豚经常出没于长江河口水域,畅游是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韩愈曾写道“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描绘了它们性情活泼,不时出水潜入的特性。江豚头部钝圆,嘴部弧线自然上扬,像在抿嘴“微笑”,看起来十分治愈人心,因此被誉为“长江的微笑”。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灰陶江豚形壶是良渚文化器物,1960年出土于江苏吴江梅堰遗址中,距今4500年左右。它俯首翘尾,尖嘴睁眼,生动逼真,悠然自得的神态让人忍俊不禁。壶的腹部下面有三个扁足支撑点,稳稳地托住饱满的壶身,注水口设在江豚微微上扬的尾部,使用起来相当便利。
“这件结合了器物的实用功能,造型流露出先人个性率真、生动洗练的审美趣味,让我们感受到生生不息的长江文明。这可爱的外型,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江豚、保护环境、保护长江的重要性。”杨海涛说。
六朝博物馆收藏有东晋时期的陶牛车及俑群,均为陶质,陶牛躯干瘦长,匀称有力,双角前曲,两耳向后,似乎在拉着车缓步前行。牛车四周散有侍从俑群,有的牵牛,有的拢手站立,形态各异。
为什么东晋时期牛车大行其道呢?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吴阗介绍,在南京出土的许多六朝墓葬中都有牛车。魏晋时期,牛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曾一度超过了马车,成为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士人乘车须讲究“乘车之容”和“立车之容”,乘坐要时刻保持君子风度,这在颠簸的马车上很难做到,牛车缓慢、步履稳健,正好符合士人清谈时崇尚的大道至简的自然主义。
此外,政府很难有充足的财力蓄养马匹。江南多水田地形,也不适合马匹,本来就用于水田耕作的牛则能在这种地形上应付自如。
蛇是世界各地较为多见的爬行动物,在气候温暖、水源丰富的南方稻作地区尤为常见。蛇的图腾崇拜,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中起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动物崇拜,至今仍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广为流行。
鸿山遗址出土的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由八条盘蛇构成,是我国最早的琉璃陶胎器。总体呈球形,中间镂空,整个球身由盘曲的八条蛇互相交叉缠绕组成,有的蛇用口紧紧衔住另一条蛇的尾或身体,有的蛇则上扬着蛇头,紧睁着圆目,口微微张开,蛇身盘成圆圈状,生动形象。
“蛇信仰的原始意义实质上是对自然力的崇拜。有学者推测其可能为王权或神权的象征。但其究竟有何功用,则还是个谜。”鸿山遗址博物馆文物管理员曹晓燕说。
蛇头和蛇身装饰点状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是其特有的造型,也是中国古代陶器的珍品,为研究中国釉陶工艺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琉璃起源、越国贵族丧葬制度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陈列着一批特殊的陶器——印纹硬陶。印纹硬陶是中国青铜时代(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至汉代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日用陶器,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这是以一种铁含量较高的黏土为原料,在1100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而成。制作的时候匠人一手托住器内,一手持表面有几何花纹的陶拍在器表轻轻拍打。
“这种硬陶多为盛储器,有坚固耐用的特点,是南方古代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丁兰兰说。
“馆长”说:扩大长江文化的传播范围
如何让馆藏文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融入生活,让长江文化展现时代价值、惠及人民群众?“馆长”们认为: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
自2016年南博讲坛开讲以来,已经迎来了40多位专家学者,讲坛除了在线下活动外,还开通线上直播,反响巨大。2023年,南博讲坛以“考古中国”为主题,邀请知名专家,以三星堆考古发现、凌家滩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殷墟考古发现等不同主题,结合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与不同地域、不同文明进行对话,串联起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
“南博将加强与长江流域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出与长江文明相关的优质展览,举办考古夏令营、多地研学等活动,不断扩大长江文化的传播范围与传播影响力。”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说。
要将文化研究引向更深入,就需具备更宏观的视野,吸纳世界研究文明的方法和经验,从而更好地与世界交流、走向世界。六朝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宋燕告诉记者:“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今年暑假六朝博物馆将引进国外的展览,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同时也让六朝文化走向世界,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希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致力于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观点的碰撞提供平台。”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推进建设考古研学体验中心项目,作为鸿山遗址博物馆的配套设施,已引入考古工作站、研学体验、商业服务等相关功能。”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超说。
该项目建成以后,考古工作站挂牌江苏省吴文化考古研究基地,推动省吴文化考古研究基地实体化运行,积极融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整体提升遗址公园利用水平,推进鸿山墓群核心品牌建设。
“我们要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打造成为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地区一流的考古研学服务平台和学术智库。”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刘晓宇告诉记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依托无锡吴都阖闾古城遗址管理委员会和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无锡市文物保护中心),已经拥有22家理事单位,成熟运作后,将形成“文物修复——展示成果——研学交流”这一完整的活化利用生态链,为地域文明研究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共享平台。同时向公众开放考古研学,让更多爱好考古、关心考古的市民朋友们走进考古,了解考古,爱上考古。
“在未来5年内,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形成具有阖闾品牌价值的‘考古经济’。”刘晓宇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各博物馆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