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力支撑。”4月26日,在“智能装备与数字农业创新论坛”上,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成杰给出这一判断。
他认为,在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加快我国农业现代信息化建设、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当前“三农”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作物生长、栽培技术、病虫害监测、苗情监测、土壤各种营养要素和水分监控,以及收获、流通等,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效果越来越突出。
(资料图)
“谁抓住了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应用,谁就掌握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谁掌握了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谁就掌握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主动权。”尹成杰称,从智能灌溉技术取得的成果来看,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已经到了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的阶段,这条道路必须坚定走下去。
在尹成杰看来,要优先考虑在加强农业资源保护节约利用、农业政策应用工具、农业装备信息化水平、产地农产品安全追测体系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监测、农业农村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以农业政策应用工具为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金融财政等政策,政策的实施需要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的支撑,通过深度融合,能够提高政策落实效率,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显示,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这意味着,大部分农业生产由机械化完成。不过,分区域来看,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东北地区,以及中原地区、新疆,也就是以平原为特点的主粮规模化产区,几乎全部实现机械化。黑龙江机械化水平最高,接近100%。然而,在南方地区,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机械化率仅维持在50%~60%,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苑严伟解释称,在于南方地区,丘陵山区较多。同时,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还有水果/坚果、蔬菜、特色作物,导致无机可用。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要解决“无机可用”地区的机械化问题,其次再解决大田、主粮作物生产的智能化问题。
当前,数字经济引导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正在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称,新技术革命和新业态层出不穷,与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合力形成了三个趋势性变化。
一是对劳动力的需求,正由过去的数量型向数字质量型加快转变。中国是技工大国,2022年,高技能人才6000万人,占技工总量的30%。相较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占50%,尚有较大差距。所以,大规模、多层次开展包括农业智能灌溉在内的高技能人才是战略性措施。
二是在劳动力供给上,正由无序供给向有序供给转变。农民工成为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谁能使农民工提升技能,掌握数字灌溉农业技能发挥效益,谁就占领农业现代化的先机。
三是一大批新生代劳动力,投身到快递、外卖、网约车等行业,与智能灌溉人才的培育产生了人才竞争。
杨志明建议,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激活机制体制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和智慧场景应用的创新,让市场发挥作用,真正让那些从事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的人才获得切实收益,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涌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