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在广东省中医院举行的2022年抗疫事迹报告会上,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回忆起两年来逆行抗疫的经历,数度哽咽。

张忠德,人称“德叔”,深耕中医34年。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连续12次出发驰援,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医抗疫的“金字招牌”。

德叔坦言,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有时就会控制不住。”从非典中死里逃生,他更懂得要感恩和回报社会,所以要“善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

除夕赶赴武汉抗疫

每一次出发前,德叔有一项固定行程——到家门口的理发店剪头发,“去武汉时,没有经验,超过一个月没剪发,工作压力一大,脸瘦下来,很不成样。”

2020年1月24日,除夕,德叔匆匆扒了两口午饭,给家人交代了几声,孤身赶往广州南站。他的终点是武汉,防控疫情的主战场。

临走前,他从家里拿走了一本笔记本,这是他出差时保留的职业习惯,方便专家会诊时记录要点。

北上的G1128次列车2号车厢里,只有他一人。抵达武汉后,当看到了空荡的城市街头时,他心情更凝重了。

除夕夜晚,他在笔记本封面上写下了“武汉远征记”,“今天是年三十,没有应该的热闹,我带着大家的祝福,从广州出发到武汉……”第二天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查房后,他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第三天得知广东要派遣中医医疗队来支援,他补充了一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再次翻开日记本,德叔情绪很快就失控了。日记本内容有救治成功的喜悦,有对疫情防控形势的担忧,也有避免医务人员感染的压力,更有为中医正名的抱负与志气。

在武汉时,每一天不管多晚,他都花15分钟写日记,最晚的一次,开完会回到酒店已经差不多是凌晨3时,“当时就有点想偷懒了,但还是爬起来写了”。

“封笔”是在2020年2月28日。那时,他体力已完全透支,连吃饭都没有胃口,白纸上只留下了一行字——武汉不易,中医更不易。

旁人无法完整知道他在武汉的经历,因此很难真正理解他承受的压力。在前方,身为队长的德叔不能轻易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在危难关头,大家更需要的是正能量,只能是自己慢慢消化”。

“我就是一个感性的人”

如今,德叔已成为岭南中医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哪里有暴发疫情,哪里就有德叔的身影。“我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德叔说,因为当地医疗人员也许没有接触过这个疾病,而自己已积累不少经验,所以自己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帮助别人的心态,去当地驰援。

在云南瑞丽,德叔与西医同行共同救治一名重症孕妇,让她顺利生下三胞胎;2021年5月,德叔在家门口打了一场漂亮仗,当广州报告一例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病例时,他马上从辽宁赶回广州战斗。

在熟悉的城市参与抗疫,德叔有一种更不一样的感受:“广东人信中医、用中医,有良好的中医氛围。”在隔离病房里,当患者看到了防护服上写有德叔的名字时,都在说,“德叔来帮我们开中药,一定要吃中药”。

医生的人文关怀,同样重要。在查房时,德叔都用身边的故事激励病人。“你看看隔壁床,来的时候比你重多了,现在都下床走路了。相信我们,也相信你自己……”

走过了生与死,常年与疾病痛苦打交道,德叔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将知足、感恩和行善当成是生命信条。十多年过去了,他始终无法忘记,非典席卷时那些不畏生死冲进病房里看望他的面孔,所以要“善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

在公众场合,德叔多次流泪,在采访中,他说,“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

叶欣就是他的泪点之一。

2003年,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因感染了SARS病毒,不幸离世,但同样中招的张忠德奇迹般地闯过了“鬼门关”。

德叔与叶欣之间有深厚的感情。从第一年参加工作,他们就在一起共事,非典时,两人是搭档。“这种危难时刻的战友情,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德叔说。

2020年3月20日,驰援武汉的广东中医医疗队完成抗疫任务,返回广州。在机场,看着队友的背影,头发花白的张忠德,摘掉眼镜,捂住脸哭了。“一定要让同事们一个个都安全地回到广州。这一次我做到了。”

3月16日,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广东省组派300人医疗队驰援香港,张忠德再次挑起大梁,担任这一支内地援港医疗队队长。

这是抗疫“老兵”的第12次出征。

非典那年,德叔39岁,从不惑到知天命,他说:“我们这个年纪做事凭两点——责任心和良心。不上,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关键词: 广东省中医院 抗疫老兵张忠德 中医抗疫的金字招牌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