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今年春季学期,南京市教育局统筹协调文旅、体育、科协、农业农村等部门,包括“科普大篷车”在内,推荐了400余项课后服务项目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课后服务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全市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达66万,参与率达95%。

美术馆上课、冠军进校园,艺术体育课程形式丰富多彩

去年9月“双减”政策落地后,我市各中小学校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与此同时,更多家长也呼吁加快出台社会资源走进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的管理办法,让学校的课后服务不只是兴趣普及,更多能走向专业。

如何有效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游府西街小学曾向家长们发放了一份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家长们需求度最高的是体育和艺术类社团。

“我们结合家长意见,对新学期的课后服务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编排。”该校校长万代红告诉记者,比如学校和校外的帆船俱乐部合作,开设了帆船社团。

“为了让孩子们的课后服务内容更丰富多彩,我们学校和江苏省美术馆通过馆校合作,开设了书画鉴赏等课程,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北京东路小学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精品社团课程受到了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

记者了解到,“双减”政策下,为进一步提升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水平,我市不少中小学跟校外的机构或者场馆合作,开设了多样化课程。与此同时,市教育局联合体育、文旅部门,给学校提供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体育、艺术类精品课程。其中仅体育课后服务就有“冠军进校园”主题活动、“教练员进校园”工程等。

“去年底启动的‘冠军进校园’活动,已先后组织了排球奥运冠军张常宁、全运冠军唐宁雅,羽毛球世界冠军汤金华、石宇奇,田径世界冠军姜静,武术全国冠军赵澄,拳击全国冠军、中国金腰带拳王陈大祥等进校园开展活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冠军进校园”除了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专业的体育运动技能指导外,还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

科普大篷车、探索大自然,特色科学课培养探究能力

今年6月8日,在龙江小学体育馆内,一群小学生被南京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科普展品深深吸引了,在体验的同时,还不断地向科技志愿者提出自己的小疑问,科技志愿者则不厌其烦地帮同学们答疑解惑。

这是“南京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的现场。该活动是由市科协、市教育局、中科院南京分院共同主办。为了更好地助力“双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优化科普资源共享机制,2022年“南京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安排了100场次的活动计划。

与此同时,南京不少学校引入校外资源开设的特色“科学课”也在不断开展。5月26日下午,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校区的一群孩子,跟随科普老师的脚步走进中山植物园,上了一堂别样的“科学课”。

在中山植物园,老师通过两个游戏活动,让孩子们简单直观地了解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蝙蝠。孩子们还寻找了自然物如石头、羽毛和侧芽等。现场孩子们非常活跃,边听课边跟老师互动。

学校相关负责人说,“中山植物园”系列活动,由栖霞区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获得中山植物园大力支持,也是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推荐给学校的400余项课后服务项目之一。“这一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欢迎,孩子们通过了解大自然,不仅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也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项目纯公益、可按需选择,优先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春季学期,进入校园的第一批项目均为公益性免费课程,不向学校及学生收取任何费用。项目包括文化、体育、科技、艺术、劳动等非学科类拓展课程,授课形式包含现场教学、现场参观、讲座报告、线上教学等。市教育局搭建了“南京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管理平台”,经各部门审核推荐的课程清单均在平台上公布,供学校选用。

目前,浦口区实验学校、栖霞区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校区、中电颐和家园小学、南京市花园中学等多所学校积极引入社会公共资源参与课后服务,涉及“蔬菜科普”“航空礼仪课”“雨花茶制作技艺”“中山植物园”等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在学校的文化生活,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发展了兴趣特长,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据介绍,接下来的秋季学期,各中小学校可根据自身需求,登录平台进行选择。课程优先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让优质课后服务资源覆盖更多学生。在课程开展前,学校要将拟选用的课后服务项目内容、时间、师资来源等事项明确告知学生和家长,由学生和家长自愿决定是否参加,不得强制要求,并接受家长监督。

据悉,为切实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南京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区财政部门按照平均每生每年不少于500元标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课后服务公用经费和人员补助等支出。对参与课后服务人员,按每课时不少于80元标准给予工作补贴。

关键词: 科普大篷车 双减课后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田径世界冠军姜静 美术馆上课 艺术体育课 游府西街小学 江苏省美术馆 书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