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锅卖铁都要让孩子上大学,不然对不起列祖列宗!

这是二十年前农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是那个时代知识改变命运深入农村的真实写照,时过境迁,很多80后90后都已经走过了那个阶段,现在这样的想法农村还有吗?


(资料图)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永不过时的真理,就算种地,新时代的农民也需要知识武装自己,但同时,在农村,也要看到这样一个现实。

知识改变了命运,但父母的命运何去何从,养老的尴尬如何解决成了那一批知识改变命运上岸或者没有上岸的人心里最大的痛。

我的家乡在西北某省,上中学的时候,附近村里或者自己村里出来一个大学生,那真的是人尽皆知,那时候上大学就是铁饭碗,就连中专,职中出来的,都能分配到单位中去,从那时候起,各家各户,不管条件好的,差的,都在心里卯足了劲,一定要让孩子上大学。

80后都有这样的记忆,读小学初中,学费就要占据家里很大的开支,很多家长都是做完农活,匆匆出去到工地上打工,那个时代中国处在建设的高潮阶段,房地产遍地开花,但工价却真的低,因为社会普遍的消费水平低。

读完小学读初中,读了初中读高中,到上大学已经到2000年以后了,当时农村对大学的那种崇拜似乎是骨子里的,认为不管好大学坏大学,只要是大学就上,的确这一段时期农村出现了很多大学生。

有人说80后是非常不幸运的一代,因为早一点的话也许还能赶上国家分配工作,晚一点也许能赶上低学费上学,但在80后的这代人开始,国家分配工作没有了。

这对于父辈们的认知可是坍塌式的打击,花了那么多钱,没有正式工作,而没有上学的村里孩子,人家很多早早结婚了,孩子都多大了,因为没有上学的缘故,学了水泥工,瓦工,或者木匠,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早已有车有房,而反观上了大学的这批人,成功的扎根在了城市,一些一般的变成了城市和农村都不能接受的存在。

成功的就算在城里混的再好,农村已经回不去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上学的那些家庭早已修起了小洋楼,上了大学的那些家里破被不堪,这样让很多供出大学生的家长心里很不是滋味,瞧着人家儿孙绕膝,羡慕之情从心底满溢难收。

不说大富大贵的那种,很多上了大学留在城市的人,也仅仅是过的比一般人好,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富自由,城市的生活便捷,但消费也高,很多时候根本顾及不了农村的父母,久而久之,在利益交织的现代社会,农村邻里也明白,谁家子女以后就住城市里了,不回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产生了人情世故上的隔离,上了大学的这批人发现,城市是异乡,故乡竟然也成了异乡,就算家长说儿女在城里过的怎么好怎么好,但显现出的那种无奈也是真真实实的。

农村的习俗很多,大学生的家族面临着农村父母的养老,面临着百年后的一系列事情,现在的农村早已变的势利和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会选择进入县城的体制内工作的原因,因为这是利益的最大化,而也能在村里混的风生水起。

而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运气,既进不了体制内,也没有留在城市里,成了候鸟一般的存在,或者留在城市里,也负担不起农村父母的照料和养老,这时候很多农村人开始怀疑当初砸锅卖铁做的这一切到底值不值。

这个问题没人回答的了,但很显然,农村已经有人后悔曾经那么做,因为没有上优秀的大学,真的不如让孩子学个技术,那样的话或许不用成为候鸟般的存在,或许命运就是另一般状况。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农村父辈中流行的一句话,但他们真的没有后悔过吗?

祖辈的坟茔变的没人祭扫,惨败的房子没人修葺,这一切竟然都是因为儿子“太优秀”了!

知识改变命运,显然现在在农村已经不流行了,现在流行的是攀比,流行的是谁挣钱多,流行的是谁买车谁修房了,知识改变命运已然在农村失去了市场,因为那一辈人尝到了痛。

这显然是危险的,一个不重视知识分子的民族一定是走不远的,这也警示,基础教学研究和大学生的就业一定要放在至高的位置,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不能让他们毕业就失业,因为他们不但是民族的未来,也是农村家庭的未来。

造成农村这种深层次的改变的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的不对称,有工作的地方没家,有家的地方没工作,住房压力工作压力,这又会产生婚姻压力,如此一来,你让农村人如何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说法!

或许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现实是,金子太多了也是废铁,学历的贬值,工作的减少正在深刻改变着农村对于知识的认知,而这一切未尝不是现实的一种写照。

所以,你还会觉的知识能改变命运吗?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关键词: 改变命运 那个时代 砸锅卖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