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不应只是“一头热”
研学旅行兼具教育和旅游两种属性,被称之为“行走的课堂”,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当下,春暖花开,各地中小学校形成了一股“研学旅行热”,各学校纷纷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间或短或长——短的两三天,长的则一个星期;地点或近或远——近的就在本地,远的则去省外;费用或少或多,少的几百元,多的则几千元。
不久前,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研学旅行疫情期间逆势上涨,实现新一轮强劲增长。这与各地教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有关。有的地方因地制宜打造研学旅行产品,带领学生奔向“诗”和“远方”;有的地方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深度开发研学旅行线路、研学旅行基(营)地、研学旅行课程等。
【资料图】
然而,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研学旅行宛如“剃头挑子一头热”,即学校热络,家庭冷漠。因而,在这些地方,研学旅行引发热议。质疑声、吐槽声、反对声,不绝于耳。
长期“一头热”,不利于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研学旅行只有在家庭中由冷变热,出现“两头热”,才可以奔向“诗”和“远方”。因而,变研学旅行“一头热”为“两头热”是当务之急。
“一头热”能否变为“两头热”,回应家长关切是前提,满足家长诉求是关键。
第一,公示“收费单”
研学旅行不是公益活动,是有偿服务。家长理解,能接受。但难以接受的是,费用只是一个笼统的数额,没有具体的明细。无论是几百元,还是几千元,绝大数家庭能够承受,但他们不能收受的是“糊涂账”。由于不清楚收费明细,则难以判断收费的合理性,家长认为“贵”,情有可原。
研学旅行能否在家庭升温,取决于能否变“糊涂账”为“明白账”。家长对收费没有异议,对研学旅行就少了许多非议。因而,学校有必要将收费单进行公示,接受家长的质疑,并向家长作好解释。
再说,公示收费明细,家长可以对研学旅行进行全方位监督。比如,公示了每餐生活费标准,学生和家长评价饭菜质量时,则有“法”可依。
第二,公开“活动单”
研学旅行具有旅游性和教育性,可是许多家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简单地将研学旅行定义为春游或秋游。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所以有些家长认为,学校组织研学旅行是不务正业。甚至有家长认为,学校以研学旅行的名义谋利。
因此,学校在筹划研学旅行活动时,应丰富内容,充分体现旅游性和教育性。同时,拟定详细的“活动单”——主题是什么、目标有哪些,清楚白,一目了然,并向家长公开。一方面,可以消除家长对研学旅行的偏见。从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研学旅行不只是旅游项目,还有教育内容,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就会由浅入深,更加全面而准确。另一方面,可以全程接受家长的监督。研学旅行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活动,理应接受家长的监督。公开日程安排,家长可以对研学旅行进行全程监督,以便规范研学旅行行为,达成研学旅行目标。
第三,公布“成绩单”
研学旅行目标的达成度,决定着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可度。因而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学校应该认真总结与反思,并形成总结报告,及时向家长公布“成绩单”。值得注意的是,晒成绩,需要挤出“水色”,晒出“干货”。
公布“成绩单”,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或文字描述,或图片展示,或视频再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