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资料图片)

清朝,老北京的房子保值吗?先看四合院的标准吧,五八丈,也就是面宽5丈进深8丈,占地400平左右,盖十间房约160平米。

北京城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一套四合院十间房,平均60两银子左右,每间房6两银子。所以顺治进北京之后实行“旗汉分居”,把汉人都轰到南城,每间房给腾退补偿是4两银子,也算说的过去。当然,政策从来都是还行的,到具体执行就指不定怎么折腾老百姓了。

之后北京内城的房子就都成了“公房”,也就是八旗官兵的福利房,按级别分配间数。一品大员20间房,相当于两个四合院。二品15间,三品正部级12间,四品副部10间,五品正司7间,六品副司5间,七品县令正处级的芝麻官儿4间,八品副处3间。之后就是九品科级官员以下的了,不论什么职务一律每人两间房。但这每人其实就是每家,都拉家带口的,够住不够住的自己想办法。

这公房制度一直执行,康熙到乾隆年间北京城人口增长,房子不够住,都曾经大兴土木给政府军政机关盖宿舍,各个单位也想办法解决员工的居住问题。每次分房的时候也都鸡飞狗跳的,甚至有觉得不公平跟佐领打起来的,都是为了房子啊,没办法,历史就是一个个的轮回。

虽然制度上是严禁公房买卖和出租的,但在实际中这种事情一直存在,只不过是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所以或是打白条(白契),或是也有本单位或内务府的换房证明(红契)。在公房不准私自上市的时期,历朝历代都这么干。所以在乾隆之前的北京房价很不稳定,根本说不清楚价格。

乾隆时期,皇帝被八旗子弟的房子问题弄得实在没办法了,于是进行了改革。停止福利分房,改为住宅货币化,也就是允许公房上市交易。同时推出了商品房,如果从官方手中购买的话,还可以进行分期付款,首付50%,按揭最多7年,小房子4年还清就行。

但乾隆时期的管理还算是比较严格的,满汉分居继续执行,并禁止未经原单位同意的公房上市,必须办手续才行。同时为了提升北京环境,严格治理拆墙打洞的行为,内城不许做买卖,目的也是提高房价,好靠卖地赚钱。

当时西城区铁匠胡同有一所院子,十间房房卖了120两银子。也就是说,从清朝初年到清中期的100年里,房价翻了一番。问题来了,这房价高不高,保不保值啊?

是否保值就和人均收入做对比吧,在工业化之前,中国普通百姓的实际收入是没什么变化的,几乎就是温饱而已,绝对达不到小康。

那在明末清初,北京普通人的月收入 1两银子,郊区农民也差不多,年均GDP十多两银子。李自成就是因为挣不到这些钱才造反的,甭说房了,连饭都没得吃。

而到了乾隆时期呢,那就参照《红楼梦》就行了,写的就是乾隆时期的事儿。刘姥姥的普通农民家庭收入一年20多两,大观园里的大丫鬟的月钱是1两,然后包吃包住,其实也等于2两,恩格尔系数50%。

那也就是说,从顺治到乾隆,北京人的收入翻了番,但房价也翻了番。原来一年的收入不吃不喝能买两间房,现在不吃不喝还是两间房,只是这房子更旧了点儿而已,这算保值还是不保值呢?而且这还是有限制的福利房或保障房,和明朝的纯商品房是不能比的,如果限购的话,升值就不止是翻番了。

但是,乾隆时期是刚实施商品房放开不久,价格还算平稳。之后随着汉人进入北城买房,那价格就不太稳定了。

简单说吧,从1750年到1920年北洋时期,这个院子170年间的交易记录高达六次,也就是平均28年一次,一代人买卖一次房产。价格呢,那当然一次比一次贵了,到了1920年,也就是鲁迅先生在北京买房的时候,这个院子已经价值1400银元,折合白银1000两,比乾隆时期涨了8倍以上。

鲁迅先生故居的院子是800块银元,折合600两银子,看上去很便宜。但这是因为这套房首先地段儿差,在阜成门城墙边儿上,从一开始这种地方就是八旗汉军营的驻地,所以多数都是破院子。鲁迅先生买房花了800,买到手之后翻修花了1200块,整体算下来2000大洋买了个新院子,一点儿不便宜。

那问题来了,北京房价涨了这么多,到底算不算保值?

还跟普通人的收入作对比呗,别跟鲁迅比就行,人家一个月挣400大洋呢,几个月就能买个院子。而当时北京的平均收入是每年140块大洋,每个月12块钱。骆驼祥子就相当于当年的滴滴司机,拉散座儿每个月十块,拉包月能多个两三块。这已经比毛伟人挣得多了,图书管理员就是最基础的事业编,或者是派遣吧,反正每个月8块大洋,一年挣不了100块。

那也就是说,自从乾隆嘉庆时期放松限购之后,价格就已经放飞了。普通百姓从一年收入能买两间房,170年后也就顶多买半,还是破旧的二手房,鲁迅那种翻修完的新房连想都不要想。

这问题来了,从清朝到民国的这200多年里,北京的房价保值吗?可以说保值吧,从清初的六两一间,涨到了民国的100两一间。尤其是商品房价格放开的后170年,比普通人的收入涨的快,快了至少一倍。老北京人,什么时候想拥有自己的房子都不容易……

随便买房都能发财的年代过去了,只有选对房、避开坑,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红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