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南非的红酒,科特迪瓦的可可,还有卢旺达的干辣椒……琳琅满目的非洲特产在这一“特殊时期”齐聚在长沙,“火辣湖湘·非洲风气”悄然成为了七月初长沙最独到的风景。

7月2日,为期4天的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对比历届,创下了多个纪录:

观展人次突破10万,到会采购商和专业观众达9000人,其中参展商达1500家,这个数据对比往期增幅达到了70%。最终成功签约项目120个,促成贸易合作金额达103亿美元,整体规模堪称历史之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多年的沉淀,长沙已经成为非洲产品在中国市场重要的集散交易中心。在耀眼的成绩背后,映射的是长沙在过去多年的时间里为中非交流与贸易所做出的努力。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最近几年,长沙乘着自贸区发展的东风,通过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为抓手,以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为长效平台,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非经贸市场主体,让中非经贸博览会成为推动中非经贸发展的长期的、强劲的力量。如今,许多非洲当地特产在长沙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市场也已经涌现了一大批整合上下游资源并成功出圈的湖南品牌。

那么,为什么长沙可以借助中非经贸博览会的机遇取得这样的成果呢?因为,长沙不止是一座网红之城,更是一座极具产业思维的创新之城。

非洲品牌长沙造 会展如何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长沙会展业“以会兴城”的势头蓬勃发展,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会展项目纷纷落户,截至2022年底,长沙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58场次,在不断提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同时,形成了一套兼具长沙特色和国际水准的会展服务体系,透过中非经贸博览会便可见一斑。

2019年,长沙成为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举办地,也由此打开了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新的重要窗口。

到今年三届博览会参与下来,除了贸易额度节节攀升,交流的宽度从信息到经济再到文化不断拓宽外,笔者也亲身感受到了其中的巨大创新与变化。

具体而言:

第一,中非经贸博览会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贸易完善产业链,以产业链助推品牌,以品牌反哺贸易的科学打法。

以中非经贸合作的特色产业——咖啡为例。茶饮食品产业,谁拥有供应链优势,谁就有足够的市场“底气”。但想要建立供应链,绝非朝夕之事,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也因此,大多数初创企业在“源头”就面临“卡脖子”的第一道利润难题。

但好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和湖南自贸试验区两大平台,雨花区高桥大市场实现了非洲直采、国内加工、品牌孵化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打通,使得咖啡整体成本比市面同类产品低30%,也成功让“小咖主”这样的湖南本土咖啡品牌破土而出,实现直接与非洲咖啡庄园的对话,绕开了洲与洲之间,产地与市场之间,漫长且复杂的链路,在原材料端就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目前,中国咖啡行业均价在20元—30元之间,库迪咖啡与瑞幸咖啡“9.9元大战”拉动了整个咖啡赛道的价格战。而凭借非洲直采的优势,小咖主在没有内卷的情况下,客单价自然就能保持在12元—13元,像美式咖啡这种产品,标准定价就在8元。

在“咖啡平权”的潮流下,小咖主在定价上的优势,使资本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了看好,创立仅两年,小咖主就已完成规模为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并由星米资本领投,赛马系列AD-VC基金跟投。其创始人景建华表示,“正宗非洲咖啡风味”与“极致性价比”是小咖主品牌突破市场的两把最佳利刃。而随着中非贸易的逐步打通,中间的链路成本还将实现进一步下降。

而类似小咖主这样本地品牌的蓬勃发展,也反过来助推中非咖啡豆贸易屡创新高。2022年,高桥大市场销售咖啡豆2000吨,其中非洲咖啡豆约占四成。

小咖主快速崛起体现了整合上下游资源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品牌赋能和商业模式转变带来的巨大商机。

借助中非贸易持续升温带来的优势,不仅是在咖啡产业,在坚果、辣椒等产业上,也都实现了批量式成功。

在过去的中非贸易中,很多企业仅仅是将商品从非洲进口到国内,然后再进行批发或转卖。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主要依赖于货物的低价差。此外,由于缺乏品牌建设和附加值的提升,没有品牌的溢价,企业往往难以在市场上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然而,通过中非贸易博览会的创新赋能,这一局面得到了改变。这一转变不仅让企业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也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第二,突破传统展会模式,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不落幕”。传统展会往往是一次性的活动,在展会结束后,参展商和观展者往往难以继续保持有效的长期联系和合作。在中非经贸博览会在主展馆之外,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雨花区块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一期三楼便是“永不落幕”的中非经贸博览会。

这里总面积1万平方米,包括两个主题展厅、3个综合馆以及34个独立国家馆,实现53个非洲国家展销全覆盖。在政府和高桥大市场等多方的共同助力下,“永不落幕”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已经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吸引了许多采购商和游客到来。

这种持续性的安排带了那么点“基建狂魔”的特质,但也展示了政府对推动中非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全面支持。

而这种特殊的模式突破让展会不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成为了一个长效推动中非经贸发展的平台。让高桥大市场成为了一个集中展示中非经贸合作成果、促进交流的重要场所,即使中非经贸博览会结束,也能持续吸引了众多参展企业和国际买家的目光,这种持续性安排也让中非博览会可以有力量持续推动产业发展。

第三,提纲挈领,注重顶层设计。当然展会所有创新的落脚点本质反应的是长沙在贸易政策上呈现出“懂得贸易,更懂非洲”的优势,中非经贸促进会会长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原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担任,他是一位拥有着丰富对非贸易经验的专家型领导,吸引了许多专家长期在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办公。有顶级专家智库长期支持,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顶层设计也越来越完善,长沙对非经贸制度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如推出易货贸易试点、市场采购贸易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设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打造中非经贸专业研究机构等。

也因此,在设计上中非经贸博览会有着诸多有别于传统展会和卖场的创新。从一开始,长沙就有意扶持会展贸易的发展演变,致力于完善会展产业链,并进一步探索品牌孵化等更多可能性。

如在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体现出的三个“展会外”的举措。

其一是搭建线上展会场景。从首届经贸博览会开始,就打造有网上博览会和非洲商品展销馆,实现了在“信息”上的实时交流。

其二是时间上,除展会期以外常设展馆。中非经贸博览会打造有展示非洲文化与产品的常设展馆,延长了展会效果的持续周期,且对非洲产品的品牌化实现了长久背书,不仅能推动品牌建设,更是积蓄势能,推动展会活动繁盛一年更胜一年。

其三是地区上,除展会展馆以外常设服务机构。如先前鼓励企业将非洲产品打造成湖南品牌的打法,背后脱离不了雨花自贸区块管委会等政府单位的长期服务。借助自贸政策、雨花区自贸区块管委会的多层联动,会展经济的蓬勃,不仅出现在展会内,展会所带来的影响,也将突破地域的物理限隔,持续地推动两地产业发展。

目前,长沙中非经贸已不仅是过往初级农产品与传统基建合作,而正在向绿色、农业、金融等新领域不断延伸,甚至出现了新能源项目的参与。

新领域的延伸,将中非经贸博览会延伸出更多价值的可能。而事实上,随着长沙目前营商环境排名的节节攀升,越来越多产业发展迅猛起来,而这背后少不了全国性的会展IP的助推。

这批会展IP的出现,说明会展经济助推长沙发展的模式已趋于成熟,通过把握产业链培育与品牌建设两个抓手,有效带动了湖南对非贸易的加速,以及对地方经济发展上的赋能,悄然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以会兴产业 增厚经济的新势能

为什么这么说?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展会力量”。

所谓乘数效应,指的是展会活动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影响。

第一层经济影响直观的体现在产业链的反哺上。以长沙另一大著名展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为例,自2019年举办首届至今,已延续三届,并形成了正向的网络外部性效应,数据显示,本届展会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和相关企业共计1502家参展,累计观众超过35万人次,展会交易额累计达到536亿元。

通过长沙工程机械展,建立起了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有效对接平台,促进供应链协同合作。通过展会,供应商能够直接与生产商交流需求和技术要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这种协同合作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减少生产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另一方面,长沙工程机械展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共享知识和经验的平台。通过技术交流、专题演讲和论坛等活动,企业能够了解行业最新趋势、挑战和机遇。这种知识共享激发了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推动了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面对挑战并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除了看得见的产业链反哺与提质,第二层更重要的经济影响是看不见的多领域渗透释能。以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为例,展会为期四天,展会期间参展商和参观者的支出会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其在长沙的商业活动,会直接刺当地激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面对如此高的带动效应,各个城市对展会自然也是争抢布局,但办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促经济“手段”,无人问津且起反作用的展会也并不在少数。

可在长沙,无论是连续十年举办的互联网岳麓峰会,亦或是香山旅游峰会等等,像中非经贸博览会和工程机械展这样的世界级会展IP还有很多。数据显示,2022年长沙会展活动共吸引专业观众130.89万人次,参展商2.08万家,成交金额938.70亿元。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此前公布会展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显示,长沙持续保持中部第一,排名全国第八。

整体来看,长沙会展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打造了“一核引领、两区联动、多点支撑”的大会展格局,持续推动了长沙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展产业升级造城市新格局 长沙到底做对了什么?

那为什么长沙可以做到“办一展会就兴一产业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打铁还需自身硬,长沙本身综合实力在中部城市中属于翘楚。作为“工程机械之都”,产业规模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长沙的重工业实力毋庸置疑,而这也为城市“硬件”提供了底层建设支撑。

众所周知,大型展会对活动场地规模、场地设施、场地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承办能力即是城市举办展会的第一道无形门槛。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占地面积约800亩,总建筑面积约44.5万平方米。作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会展场馆之一,其拥有庞大的展览空间和先进的设施设备,能够满足各类大型展会的需求。2022年仅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就产生了亿元级别的经济溢出。

目前,长沙还拥有湖南国际会展中心、红星国际会展中心、湖南省展览馆等多个大场馆。据统计,2022年长沙市主要会展场馆展览面积已达到160.83万平方米。

而在2023年,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已发布的十大展览项目规划展览面积总计107万平方米,预计观众将超过120万人次。

而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则是举办大型展会的另一大重要条件,长沙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从公路到地铁的点位辐射,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参展人员和观众的交通出行提供了便利。

当然除了“硬件”外,长沙“软件”实力也毋庸置疑,尤以夜经济全国闻名,带动旅游业强势崛起,为长沙商贸业发展带来了新一波的燃料。在此前披露的2022年全国24座万亿GDP城市经济年报中,长沙以4.5%的经济增速居24城之首,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可见一斑。

其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沙非常重视会展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从策划设计到会展搭建,打造了一个会展产业生态圈,将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汇聚在一起共同推动会展IP的创新和执行,给长沙办好展会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而这种发展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长沙国际会展新城的建设。在30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里,长沙片区会展区块面积就占到了9.84平方公里。据了解,2023年片区控规修编范围27.4平方公里;可出让经营性净用地约11463亩,总体建筑面积2064万平方米;规划常驻人口约24万人,容量人口约26.3万人;产业及会展流动人口超500万人。

“千亿会展产业”蓝图已跃然纸上。

其三,从长期主义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以产业投资的思维办展。一方面长沙积极围绕全市产业布局,精选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的细分行业,重点策划培育一批产业契合度高、标识度强的专业展会推动细分行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围绕长沙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未来产业,发挥各方力量,将国内外知名展会带到长沙,积极促进与展会主题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增强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扶持长沙未来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发展。

总结

因此,透过中非经贸博览会、岳麓峰会等顶级展会IP,你会发现长沙已经擦亮了“会展星城”的城市名片,成功实现了以展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目标。

在笔者看来,每一个顶级展会都会带来一大批优质的企业资源,但能不能将展会吸引的资源转化成城市产业建设的重要力量,这对一座城市的综合硬实力、产业基础、城市的创新开放能力、产业思维都是很大的考验。

从中非经贸博览会、岳麓峰会、国际工程机械展等展会IP对长沙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长沙政府的开放态度、创新能力深深吸引着来自全球的企业,越来越多中非经贸企业、工程机械企业、智能制造企业聚集在长沙。

可以预见的是,凭借着“以会兴城”的特色模式,以长沙会展业的基础配套设施,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顶级行业展会IP出现在长沙,展会也将成为长沙高质量发展中一股强大的力量。

来源:松果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