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资料图】
“其可疑程度相当于重金求子或给秦始皇打钱!”
这条出自博主河森堡对于早期网购场景的调侃言论,勾起众多80、90后的回忆。每当看到这个调侃,用户王琳都会想起高中时期第一次网购的情景,由于没有银行卡,和商家沟通后,王琳以给商家充话费的付款形式,拿到了人生第一次网购的商品。
一条网线,牵着两头的买卖双方,中间所有流程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这就是早期网购的真实模样。没什么购物体验可言,更多时候是消费者对于商家可信度的一次豪赌。通过网购,拿到心仪商品后,还会有一种“你真的没有骗我”的惊喜感。
新经济形式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拥抱了新的生活方式。王琳总觉得用U盾、银行卡转账、充话费网购的事情,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久远故事了。直到“京东二十年回忆录”在朋友圈刷屏,她才感知,原来不过二十年矣。
二十年来,平台方不断完善支付环节,给买卖双方的交易保驾护航;二十年来,平台方不断提升物流速度和质量,让消费者无需顾虑物流环节;二十年来,供应链从无到有,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原产地,帮助农民增收。
电商平台围绕一个简单的“下单购买”的动作,所做出的努力,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也不再局限于增添一个购买渠道。
王琳的故事,是专属于80、90后的青春回忆,如今的消费主力军“Z世代”并没有感受过这种“豪赌”,在他们有经济能力网购时,已经开始享受明日达、7天无理由退换的成熟网络服务了。
二十年间,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对网购不同的记忆,是一部电商完整的发展史。
信任,是电商发展的助推器
从浏览到下单再到收货,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量,都会遗失一位潜在的长期用户。这就是电商平台发展初期,最棘手的问题。为了拉新并留存用户,电商平台们精细打磨链条中每一个环节,减少不可控的变量后,才迎来指数级增长的用户数量,也终于踏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从更微观的视角来看,对于用户而言,其购物的底层逻辑是,只有对商品、商家足够了解才能产生信任。
比如,用户会信任大型购物商场、亦会信任路边熟悉的小店,前者是相信商场的品牌效应,后者是对商家个人的信任。将这个逻辑带入到电商平台亦是如此,平台就是那个大型商场,而商家就是街头巷尾的店铺。所以,电商平台需要提升两方面的信任,平台效应和商家可信度。
首先,从平台效应角度出发,最初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莫过于交易系统。在淘宝、京东商城诞生的2003年前后。将资金转入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在用户心中其风险程度不亚于将存款交给陌生人保管。
为了消除这份不信任,淘宝诞生的一年后,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通过“担保交易”模式,让买家在确认满意所购的产品后才将款项发放给卖家,进而降低网上购物的交易风险。另外,支付宝根植于淘宝场景内,用户不需要再经过繁琐的交易流程,进一步降低了操作成本。支付宝的出现,不仅利好买卖双方,更是推动了平台发展。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淘宝能够在短时间内超越易趣,离不开支付宝对买卖双方信用的担保。
京东自有支付系统虽起步晚于淘宝,但京东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用户对平台的交易信任度。在京东购物时,用户可以通过货到付款的方式,在收到货物的时候选择现金、刷卡等方式支付货款。相比在互联网上操作交易,拿到货物再选择支付,更能让用户建立起心理安全,打消用户的顾虑。
随后,2014年京东上线京东白条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支付方式,也分担了消费者购买高客单价产品的压力。随即,支付宝花呗上线,淘宝也开始支持分期付款。至此,关于网购的支付环节,有了完善的解决方案。
支付环节的成熟,让平台的边际效应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在平台的各种措施下同步打磨,信任度变得越来越高。
起初,淘宝通过商家评分体系和买家评分切入,以数据化的呈现方式让消费者对商家有初步的认知。随后,为了打击商家“刷好评”,给消费者造成虚假好评的购物体验,淘宝又上线“问大家”功能,通过“问大家”让潜在用户可以和已购买用户直接交流,进一步提升用户对商家、产品的了解程度。
另外,网购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商家的认知,更多是对所购商品的后续保障和服务。为此,2008年,京东提出“价保”,对用户购买商品的价格进行保护,避免出现用户购买商品后,大幅度降价的事情,保护消费者的真金白银。
除了价格保障外,京东和淘宝都选择了售后链条更长的方式,保障用户购买商品。纷纷上线7天无理由退换、未发货闪电退款等功能,让消费者无忧购买,解决用户收到货后的信任感。电商平台后浪拼多多,又将售后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推出“仅退款”功能,进一步保障用户购买体验。
总之,电商平台们通过多维度的精细化运营,逐步建立起用户对商家的信任以及对平台的依赖。
马云曾在卸任时说,淘宝能成功、电子商务在中国能成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信任感,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但是电商平台通过二十年的努力,将其具象化、细分化。基于平台侧不断深化交易链条,用户开始相信网购的确定性,网购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数据显示,过去的2022年,全国总共产生1083亿笔网购交易,这也表明有1083亿个信任在平台、商家、用户之间流通。
电商平台做多后端,让网购更可控
相比于平台和商家,电商平台早期发展的不可控因素在于线下运输环节。当时网购经常出现暴力快递、野蛮运输等现象,极大地拉低了用户的购物体验,也成为电商发展中最不可控的擎肘。
于是一场关于电商带动物流行业变革的故事徐徐展开。
面对物流环节屡见报端,最先发动的是京东。2007年,刘强东力排众议,坚定提出自建物流体系,成立京东物流。当京东刚开始建立配送体系的一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
2008年11月,京东因仓库面积吃紧,不得不在网站上发出公告,劝阻用户暂停在京东下单。经此次事故后,更加坚定了刘强东要自建物流体系的决心。于是在拿到新一轮投资后,京东又开始布局自建仓库,经过多年布局,终于形成了从仓储到末端配送的完整物流体系。
自建物流体系是高效的基础设施,2010年3月,京东在6个城市推出“211限时达”服务,也称为“半日达”。基于京东物流的快速履约能力,将电商平台的配送时长拉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当时这是其他电商平台难以望其项背的核心竞争力。时至今日,这仍是目前电商平台配送的最快标准。
自建物流提升的绝不仅仅是配送时间,更长远来看,物流体系的成熟,能够让京东积累更多用户数据,并实时做出货物储备调整,在存货管理层面极大的减少运营成本。在此基础上,长期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后,京东通过JC2M智能制造平台为供应链反向定制生产,降低库存风险的同时,提供了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商品。
让物流体系更可控,解决了电商平台在发展各个阶段遇到的棘手问题。京东物流也成为京东最强有力的护城河,基于对自身物流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技术研发的高要求,京东物流在行业内树立起标杆,如同鲶鱼般搅动了整个物流体系。
虽然同期的淘宝也面临订单量和配送能力之间的矛盾,但和京东不同的是,淘宝并没有选择通过重资产运营的模式切入物流体系。
2013年,淘宝针对履约能力薄弱问题,选择携手顺丰和通达系一起组建菜鸟网络,以科技物流的角色,为平台物流提供解决方案。菜鸟通过电商平台与物流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换,在线上将物流信息实时同步给买卖双方,运输环节则由物流公司承担。
几乎同时,淘宝再进一程,推出菜鸟驿站,为用户取货提供配套设施,解决网购场景的最后一公里痛点。菜鸟驿站的出现,完美解决了用户收货时间的差异化需求。
除了配齐收货基础设施外,菜鸟还通过菜鸟裹裹补齐用户退货使用场景。用户在收到货后,不满意商品,即可通过菜鸟裹裹,预约上门取件时间,完成足不出户的退货动作。有了线下物流的支撑,再叠加线上7天无理由退换,淘宝也进一步提升了用户购物体验。
无论是京东的重资产运营还是淘宝的组团路线,都让物流体系变的更加可控,让电商平台不再受制于物流环节,补足了最短的那根短板。
而在电商平台做多后端的同时,国内物流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12年-2022年,国内快递业务量增长19倍,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末,国内快递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已经超过80%。这其中,电商平台发展的因素功不可没。
让电商不止于电商
二十年前,电商还是个新鲜事物,只有小部分有条件使用网络的人才能尝鲜。十年前,大部分城镇居民开始拥抱电商,并逐渐成为其购物的首选方式。如今,电商早已深入村镇,搭建起农产品互联网销售的供应链,让农产品走出原产地,让更多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电商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或许就是电商二十年来,最大的社会价值。
早期淘宝诞生时,衍生出第一批电商创业者,年轻人通过淘宝店挣到第一桶金。而在这其中,还诞生了一批“淘品牌”,依靠淘宝从默默无闻的店铺,蜕变成年入过亿的公司,在淘宝创业的年轻人走上了更大的商业舞台。
2016年,淘宝成立“协助商家上市办公室”,同年5月,近50家淘品牌参加创业板上市座谈会。随后三只松鼠、御泥坊、小熊电器等多家“淘品牌”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三只松鼠最高市值超300亿元。
根据201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阿里巴巴经济生态共创造就业机会6901万个,其中,淘宝等电商平台共带动就业机会近5000万个。京东在2023年春节发送了一封内部新春贺信,贺信中表示,京东三年时间增加了28万名雇员,现在公司的雇员数量达到了54万人,这54万名雇员代表着54万个家人的生活。
伴随电商平台的飞速发展,其业态也从城市渗透到乡镇。电商平台打通了“城市产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双向管线。电商向纵深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脚步,也满足了村民们“不离乡”的生活愿景。
在阿里巴巴业态内,有个名词为“淘宝村”。根据阿里研究院制定的淘宝村标准,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元,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本村活跃网店数量达到100家或当地家庭户数的10%,就可以认定为“淘宝村”。
2013年时,仅有20个淘宝村。根据《淘宝村十年报告》显示,2018年4310个淘宝村时,就已经带动就业机会近700万个。
在助农层面,拼多多通过科技助力农业发展,2021年,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2022年,拼多多超百亿的研发成本中,农研投入也占居高位。
基于数字化手段,2020年拼多多的农研基地培育出“科技草莓”。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AI技术加持下,草莓产量提升了196.32%,投入产出比平均值高出传统方式75.51%。
从带动城市就业,到带动农民增收,电商平台正在将其商业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让电商不止于电商。
总结:
从今回头看,电商发展的二十年,淘宝、京东屹立不倒,拼多多、直播电商新秀崛起,给互联网经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更多用户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新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好。
或许马云在湖畔花园构想C2C网站时,不会想到脑海中的网站能成为电商发展的起点;当刘强东刚刚走出中关村,开设电商网站时,也不会料想到电商会彻底颠覆零售行业,改变世界。
虽然难以预料未来的发展态势,但二十年前的他们选择了“拼”;未来的二十年,电商能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憧憬,人们依然期待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