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之王》并不完美,在创作上还有不少可以继续挖掘和完善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它依然可以被看成是国产军事题材影片的又一里程碑之作。

历史上,由于长期处于工业化后发地位,我国在军事科技、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以及各类军事战略资源的配置、保障上始终比较落后。“小米加步枪”一直是解放军论述的一种标配,“敌强我弱”也一直被视作敌我力量对比的习惯性修辞。


(资料图)

1949年以来,军事题材影片始终是国产电影创作与生产的重中之重。它们中有讲述我军领袖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南征北战》(1952)、《四渡赤水》(1983)、《大决战》(1991);有描写我军指战员不怕牺牲、敢于献身的《中华女儿》(1950)、《董存瑞》(1955)、《狼牙山五壮士》(1958)、《英雄儿女》(1964);也有表现我军在各种艰苦环境中百折不挠、坚持斗争的《上甘岭》(1956)、《五更寒》(1957)、《万水千山》(1960)和《姐姐》(1984)。

这些影片都是各个时期国产军事片的经典之作。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策略,那就是在军事装备落后、物资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去突显人的精神力量和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包括指挥员对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包括党对军队政治思想工作和军民关系的高度重视,也包括“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品格与战斗意志。

这种叙事策略,一方面受到“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一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为国产军事影片塑造了一种表达惯例,那就是很少有影片会将先进的军事装备作为铺陈和展开故事的叙事主轴。

但是这次《长空之王》就不一样了。

在我国新时代国防、军事现代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伟大成就的历史条件下,《长空之王》可以说是第一次跳脱了传统的叙事惯例;第一次将以歼-20为代表的国产先进战机作为铺陈剧情的主要架构;也是第一次在军事装备上以一种“平视对手”的眼光来展示人民空军的全新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空之王》的问世让国产军事影片实现了一次扬眉吐气的历史转型,也让先进军事装备开始成为故事讲述的主角之一。

们有理由相信,《长空之王》绝非孤例,它仅仅代表了一个开始。今后,随着我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跃进,一定会有越来越多性能更先进、视觉更“炫酷”的国产新型武器——包括新型动力航母、055大驱、第六代战机以及“东风快递”系列超音速导弹……必将会相继登上大银幕,成为新时代国产军事影片中最耀眼的那个角色。

不过,装备再先进,武器再尖端,也无法取代人的作用。“在战争制胜问题上,人是决定因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这一条永远不会变”,此一论述同样适用于国产军事片对人与武器装备关系的理解和表现。毕竟电影也是“人学”,如果电影不去塑造人物,不去表现人物灵魂和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它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这方面,《长空之王》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不遑多让。影片以雷宇(王一博饰)、张挺(胡军饰)一主一辅、一幼一长两个人物形象,概括和勾勒出了我军两代战机试飞员的不同性格和命运。雷宇这条线主要讲述“成长”,张挺这条线则聚焦于“牺牲与奉献”。

剧情对雷宇成长的描写,采用的是一种与电视剧《士兵突击》(2006)类似的“兵王养成”的故事原型。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所谓“许三多式的逆袭”——让人物在重重逆境和反复的挫折中不断成长。雷宇的成长也划出了这样一条“逆袭”的弧线。他出身于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外语水平好,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除了从军之外,他的人生还有许多别的选项,可他偏偏去当一名飞行员。可见他是一个对自己有很高价值期许的人,一个渴望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人。

作为90后的一代军人,雷宇身上有着若干让许三多那一代农村兵完全无法想象的时尚个性。比如他宿舍里堆放着酷炫的电游装备,还有以他代号“舒克”命名的玩偶模型。尤其是,他的工作环境到处都是满满的科技感。对现代军事科技的深度掌握,让雷宇这种新一代“兵王”,不论在军事理论、战略思维还是作战能力上,都与许三多远远地拉开了距离。

影片开头,雷宇因为在原部队作战演训中表现出高超的飞行技术而被张挺选中,成了一名新一代国产战机的试飞员。但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优秀的背景和履历,使得雷宇在与同伴相处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顾盼自雄、舍我其谁的傲娇感。他甚至都不把试飞员这项工作放在眼里,嘴上尽管不说,但心里却始终只对前线作战情有独钟。或许正是这种个性上的不成熟,才让雷宇在试飞过程中屡屡犯错,甚至出现过三次重大险情,最终被罚去伞库从事最基层的包伞工作。

从一个获得过金头盔奖的王牌飞行员,到一个伞库的包伞员,人物弧线在这里完成了一次重重的跌落。不过,所谓逆袭也正是始于这一次的谷底翻身。

在与自我的持续角力,以及在与队员的不断磨合中,雷宇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是要去赢别人,而是要首先战胜自己。他从观察伞包的构件开始,对脱伞装置进行深入钻研和反复改良,最终在试飞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试飞成功增添了助力。这一过程,为雷宇的个人成长划出了一道完美的“V”形弧线。同时,它也为年轻一代中国军人揭示出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只有将个人志趣与国家与军队需求彼此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与雷宇相比,张挺的形象似乎要显得更沉重、更悲壮一些。某种意义上,他与雷宇同样优秀,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只不过,他不像雷宇那么幸运,刚好赶上了一个军事科技大爆发的时代。按照他的说法,中国空军三代试飞员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第一代靠的是勇气;第二代,也就是他自己这一代,靠的是技术;到了雷宇这一代,试飞员都必须达到专家级别才能胜任。所以从张挺身上我们才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把试飞员比喻成是一群“刀尖上的舞者”,因为他们是一群为了强军事业敢于去搏命的人。

但张挺心里十分清楚,过去那种靠勇气飞行的做法,有时候会显得代价过于高昂,烈士陵园里那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就是它的体现。作为过来人,作为试飞大队的领头人,张挺内心最大的渴望,其实就是让每一个试飞员都能够安全返航,安全回家,陪着他们的孩子一起长大成人。但遗憾的是,他自己却没能做到,而是带着对家人、对战友的万般不舍,和战机一起坠毁,在电光火石的迸发和熊熊烈焰中,化作了守护祖国蓝天的不朽英灵。

一个人不知结局还敢于硬扛,那只能叫作“大胆”;只有他在明知不可为却偏偏要为之的时候,这才配叫“勇气”。这是一种宝贵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张挺那一代中国军人留给雷宇这一代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除此之外,张挺身上还有比雷宇更多的世俗烟火气和人之常情。比如妻子和他谈恋爱时,张挺辗转各地试飞,妻子就自费搭乘绿皮火车,追随他的足迹跑遍全国。最后攒下了一铁盒的火车票,让她终生引以为傲。这个细节可谓是点睛之笔,把那一代人在艰苦岁月中的乐观、浪漫又纯真的美好心灵,活脱脱地呈现在今天的年轻观众面前。

影片结尾处,我们能听到画外音在呼叫编号为81192的战机,这个编号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在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中英勇献身的空军英雄王伟。影片是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向那些张挺所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倒在强军之路上的航空先烈们,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国防、军事现代化建设,其终极意义也正在于此。过去我们一穷二白,积贫积弱,才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高昂的代价,来维护、捍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今天我们所推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实现途径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不计代价,效率低下的现代化。它应该是一个高度效率化的,以尽可能小的牺牲、尽可能低的成本来换取最大成效的现代化。这正是张挺所渴望的那种强军之路,也正是从张挺到雷宇,两代“兵王”迭代升级的意义所在。

本文为《文汇报》文艺评论原创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石川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