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半月谈评论员秦黛新

近期,各地演出市场强劲复苏,各大演唱会、原创舞剧话剧接连开票,有力拉动文旅市场消费,但一些令人讨厌的“苍蝇”也随之活跃起来,这就是“黄牛”问题。

“黄牛票”现象已困扰演出市场许久,有的售票平台与“黄牛”内部交易,恶意压票,只对外放出很少部分;有的人利用软件和技术大量囤票,而后再翻倍出手;还有的虽是自己抢的票,却在网络上溢价转卖,主动成为“黄牛”一员……这些都为“黄牛”市场的存在提供了空间。一面是演出市场的欣欣向荣,另一面却是想看的人买不到票,不想看的人富了腰包。

事实上,“黄牛票”现象并非是难以解决的顽疾,已有少数剧场采取限量购票、人证票三者合一的实名方式去规避“黄牛”。但令人遗憾的是,更多售票方诱于高回扣而放任“黄牛”,甚至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

此前,很多演出团队都针对这种现象发布公告,号召观众共同抵制“黄牛票”,不购买溢价票,更不要加价出售多余的票。然而,想要彻底根除“黄牛”,只有自发抵制行为远远不够,亟待第三方的强有力监管。只有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和强有力的处罚措施斩断连接“黄牛”和票务方的利益链,才能让票务市场回到该有的轨道上来。

相关主管部门要看到,只有将“黄牛”赶出局,才是对当下演出市场的蓬勃生机最好的促进和保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