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半月谈评论员 韩朝阳
前不久,一位传统农区的青年村支书深夜发信息,聊起所在村庄修路资金被“整合”用于建设一项示范工程的闹心事。这位村支书想不通的是:村民家门口的烂泥路“天天盼修,年年难修”,好不容易盼来了修路的政策资金,却又被整合挪用修建示范工程。
“今天要搞示范,明天要树典型,钱都砸到观摩团的眼皮底下,啥时候能花在老百姓的关心处?”这位村支书的心愿很简单,他也知道地方财政紧张,就想力所能及地给村民修几段路,装几盏灯,但好不容易申报的项目“不翼而飞”,心情郁闷。
现实中,这位村支书的遭遇并不鲜见。打造示范点、树立典型村是基层常见的工作方式,本意是探索先进经验,分享典型案例,发挥带动作用。但实践中,有的地方却“打偏了方向,走错了路”。
一些地方习惯于将领导联系点打造为示范村庄、示范社区,对外宣称探索出“新路子”,打造出“新产业”,开辟出“新模式”。言语中,其他村庄只要“照猫画虎”就能“山鸡变凤凰”。实际上,纯粹靠行政资源堆起来的示范村,只能向上级示范,不敢向群众推广。
一些地方习惯于“造盆景”,把有限资源花费在“涂脂抹粉”上,高速口造个“假山迎客景”,大道上栽出“立体观光带”,临街处画出“北国江南风”。资源堆在脸面上,工夫耗在“磨皮”上,中看不中用。
凡此种种,在捉襟见肘的财力下,只搭起光鲜亮丽的“空架子”,没有发展壮大的“实底子”,把“示范”变成“造景”,以点带面的“示范点”,最终变成了以点代面的“示范景”,不仅无法带动周边发展,反要依靠“吸血”反哺自身。长此以往,怎能不让百姓反感?
“示范点”异化为“示范景”,有基层干部抱怨:不是我想干,上级要我干,考评逼着干,你不能不干。也有群众用三句话概括其间的心理动机:领导来了有的看,汇报交流有的说,年度考核有的比。
无论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还是“琢磨上级,投其所好”,打造以点代面的示范工程,群众不会认这个“理”,也不会领这个“情”,更不会买这个“账”。
“实干见效慢,造景功绩显”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今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基层干部群众也期盼,用好调查研究的“传家宝”,深入基层,求真务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横扫走马观花的“观景”之风,遏制“造景”表功的政绩冲动,刨除投上所好的乱为根源,让示范点真正回归到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推动发展的正途上来,不断增强示范点的内涵和活力,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