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公元1134年春天,岳飞上奏《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被金人和伪齐政权占领的襄阳六郡,“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得到朝廷许可,但宋高宗赵构仍然画地为牢、欲纵却收,命岳飞只能以收复六郡为限,不得提“北伐”或“收复汴京”等关键词。

是年4月,岳飞率军从江州(今九江)出发前往鄂州(今武昌)屯兵,鄂州成为岳飞北伐的大本营。

5月,岳飞兵出鄂州,发起第一次北伐。

他亲率岳家军从鄂州武昌城乘船出发,连克郢州、随州,攻下襄阳。伪齐政权刘豫、李成等在金兵支援下集三十万大军反扑,岳飞率部一一击破,并攻克邓州、唐州、信阳。到同年7月23日,岳飞胜利收复襄阳六郡,为南宋朝廷赢得了继收复建康之后第二次战略主动,这一消息令南宋朝廷震动惊喜,宋高宗赵构连称“素闻岳家军纪律严明,没想到这么能破敌!”岳飞也因战功卓著布被任命为清远军节度使,以及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并列为五大帅,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最有战功的战将。

公元1136年秋天,正值靖康之耻10周年的日子,岳飞发起第二次北伐,这也是宋、金开战12年来最大一次攻击战。此前,迫于国内军民抗击金人、收复失地呼声的压力,宋高宗赵构不得不宣布备战第二次北伐,并做了打大仗的战役筹谋和兵力部署,抗金主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等兵分几路,布局宏大,兵力雄壮。岳飞领兵从鄂州出发,一马当先,直面金兵、伪齐兵,连克汝州、虢州、商州以及洛阳周边重镇,逼近西京洛阳,但因孤军作战,钱粮短缺,不得不回军鄂州。

公元1136年冬天,岳飞发起第三次北伐。秋季攻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岳飞战果显赫,名声再起。冬天的北伐是在被动下展开的。秋季北伐之后,金兵与伪齐联军兵分五路,大举进攻岳家军防区的商州、虢州、邓州、唐州及襄阳、信阳五大目标。岳飞从鄂州起兵,同时禀报朝廷:虽然自己“目疾虽昏痛愈甚”,但“深惟国事之重,义当忘身”,于是“躬亲渡江,星夜前去”。岳家军的主力秦祐、王贵、牛皋协同岳飞作战,先后粉碎了金、伪齐联军的五路进攻,取得反攻的胜利。这一次北伐虽然规模不大,但进一步巩固了宋军的地盘,为第四次北伐做好了准备。

公元1140年,岳飞开始了拼尽全力的第四次北伐。这是一次特殊背景下,产生了特殊结果的大规模战役。之所以说特殊背景,是因为公元1138年,宋、金两朝订立和约,堂堂大宋朝廷甘愿对金朝俯首称臣。但令宋朝皇帝没有想到的是,“盟墨未干”“口血犹在”的一纸和约,被旋风般的女真族铁骑踏了个稀烂,毫未设防的黄河之南顿成一片血泊。被逼无奈的大宋朝廷只能一拼,但拼命本钱已经不多了。面对金朝统帅金兀术的二十万铁骑狂飚,宋朝只有岳飞、刘锜、张俊三军能正面迎敌,岳家军成为抗金主力,独扛大旗。与前三次北伐主要与伪齐作战不同,这次岳家军面对的是金兵主力部队。岳飞精心布阵,亲上战场,杀开血路,连克敌军前卫,据点重镇,掌握了战略主动。但正在两军对垒、鏖战犹酣之际,宋廷却派员前来制止岳家军继续北上,岳飞坚持挥师向北,但发现刘锜所部被命令按兵不动、侧援不力,张俊所部班师南撤、无援可依。此时的金兀术也发现了宋军的破绽,重点突袭岳飞的军营郾城、岳飞副手王贵的临颍。岳飞没有退路,亲自披挂出城,“鏖战数十合”,王贵同样打得十分惨烈,“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终于大败金兀术的反扑。岳家军乘势推进,中原在望,但宋高宗赵构连下金字牌御诏,命岳飞班师。功亏一篑的岳飞不得不饮恨而归,结束了第四次北伐。

收复中原心愿未遂,但岳飞的四次北伐沉重地打击了金兵的气焰,极大地牵制了金兵主力,减轻了江南宋廷的军事压力,也让宋廷内外、金朝上下看到了岳飞的赳赳决心和岳家军的勇猛威武,从此“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誉震响朝野,以致于岳飞被害20年后金完颜亮攻宋时还心有余悸:“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四次北伐,战绩卓著,声名显赫,成就了岳飞的第二次辉煌。(作者:刘汉俊)

关键词: 大举进攻 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