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文明创建工作以扩面、提质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城市客厅”,推行城乡创建一体化,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
下足“绣花功夫” 塑形“城市客厅”
提升环卫作业标准。从一把笤帚扫大街,到引进“北京环卫”,桐城市创建工作驶入了快车道、迈向了标准化。机器换人,提高了效率,环卫工人变身“绣花者”,管理更及时、更精细。地面路面、绿化绿地、立面墙面、城市家具等项目保洁标准逐步提升,市民广场、公园等多处场所可“席地可坐”。
(资料图)
见缝插绿,口袋公园更暖心。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补、整、增,提升城市生活空间舒适度,补齐老旧小区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短板,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还净于民,营造入眼皆如画,人在画中游的清、亲氛围,城市颜值大提升,市民的家园感满满。
擦亮历史街区特色名片,“城市客厅”更添“古韵”。桐城拥有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四片、历史建筑206处。桐城市以桐城派文化为主线,充分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成桐城文化博物馆,修缮左忠毅公祠、吴越故居、姚莹故居、方以智故居等名人故居4处,左忠毅公祠免费对市民开放。2019年启动六尺巷片区恢复与修缮项目,重现“六尺巷故事”场景,弘扬桐城先人“礼让”精神,彰显城市品牌。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桐城市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全天段对城区主次干道、菜市场、校园周边、背街小巷进行巡查,加强对出店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占道、乱设广告行为的整治。2022年以来,拆除老旧破损和不规范户外广告50余处、城乡结合部大型广告牌300余块,维护更新城区主次道路两侧公益广告牌1147块、公益广告景观小品40余处,增设增划13处流动摊点群、9处自产自销区,“烟火气”为小城增添暖意。
目前,已实现新华书店、桐城东站(高铁站)、市民广场、盛唐广场、西郊公园等五个样板点的“客厅化”。下一步,将以点带面促进“城市客厅”一体化进程,增进群众的“家园感”。
打造“便民出行” 擦亮“城市窗口”
2022年4月,桐城市“商城大红棚”顺利搬迁,原址让位停车场,同时实施改造升级。
在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中,桐城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老城区拆旧腾出的收储空间首先满足停车场建设。几年来,该市先后建成昌平路停车场、龙城隧道停车场、华联超市停车场、和平路农贸市场停车场、龙眠路滨河停车场、百司仓库停车场等。同时,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停车场、打开围墙建停车场等多种方式,逐步补齐停车场配套不足的短板。2018年以来,桐城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坚持利民惠民、建管并重,新(改)建便民停车场15个、无障碍公厕22个。
启动路面停车收费一体化项目。公开招标桐城市城区城市道路和公共停车场泊位收费管理系统设备,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程序。此举将进一步提高停车泊位的使用周转率。
2022年8月,桐城市重拳出击,协调配合,大力开展电动车整治,收效良好。两个月时间,免费为20.3万辆电动车办理上牌登记。交警、志愿者协同作战,在街头、路面,引导电动车驾驶人佩戴头盔、规范行车、有序停车。
扩容文明实践阵地 播撒“志愿文明”
桐城西苑新村小区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亮化文明实践活动阵地,打造“同心圆”。将破旧杂乱的室内停车场改造成300多平方米的“港湾”,设立居民议事厅、阅读坊、黄梅戏排练厅等功能室,为小区居民提供近距离协商议事、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的平台。居民在“港湾”里增加了交流,扩大了认同,不少家庭认捐图书、电费,敞开向上向善的朴素情怀。
嬉子湖镇蟠龙村因地制宜打造“三人行老书记工作室”,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龙腾街道桃园社区、文昌街道翻身社区等多个社区开设“老有所学”教学点。青草镇建成花戏楼广场,为文艺爱好者展示身手。
桐城市适时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融合团市委与青年志愿者协会、蓝天救援队、情系爱心联合会、关爱女孩网等民间力量,构建交流平台,推进各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合力。桐城市注册志愿者从2012年的7000余人增至118875人,注册率超20%。
从“塑形”到“铸魂”,桐城市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民心工程”“幸福工程”和提升城市形象、优化营商环境的“综合工程”来抓,聚焦群众福祉,持续优化城市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桐城市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
“幸福感离不开获得感,下一步,桐城创建工作将始终围绕群众需求,精雕细琢扮靓‘城市客厅’,以扎实举措夯实文明底色,提升文明成色。”桐城市文明办负责人说。(汪桂云 朱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