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来愈多的都市青年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朋友圈里风靡水培小葱、大蒜和芹菜等,吃上“阳台菜园”自己种的蔬菜。淘宝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智能种菜机在平台销量同比增长200%以上。各种“云农场”“云养殖”纷纷上线,都市人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在乡村生活的网红种粮种菜。

这种城市农园、都市农夫生活方式,带动了城市周边有机农场、乡村民宿、露营基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农耕文明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相关资料图)

“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回归

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理念重新拉回现代人的视线,启迪人们重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认知和健康生活体系。

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涵盖了生态、生产、生活和生命四大系统,深深根植于农耕实践。中国文化尊重、敬畏天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农耕和食物文化即是“天人合一”的大道深入生活的器用,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和工具。

中华祖先深刻认识到了农耕的重要作用,不把它仅仅看作经济意义上的产业,而且上升到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和心性培养的高度。《帝范·务农》道:“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返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吕氏春秋·上农》道:“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先贤箴言里普遍蕴含着这样的人生智慧:物质欲望降低,内心世界却更富足。

让耕读教育浸润中小学生的心灵

中华文化教人从小立志立人、自觉修身,注重道德心性,在古代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离不开耕读教育。当今社会,让农耕劳动成为一种文化传承,有助于解决粮食浪费,也有助于解决青少年的劳动缺乏和身心健康问题。

农耕劳动将课堂与大自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它能够让青少年亲近乡土、亲近社区、亲近大自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强烈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还可以解决沉迷游戏和手机的问题,增进心理健康。

2020年9月27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泰山路幼儿园“渔樵耕读儿童劳动实践基地”,老师指导小朋友们剥毛豆。周牧 摄

乡村有得天独厚的农耕劳动条件,城市就没有这么便利。因此,城市更需要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农耕文化建设,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如开辟“开心农场”“耕读园”等。城市里的种植生活不单单是一种新生活方式,也关乎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人的内心和谐。

近年来,城市农耕体验项目应运而生。珠海横琴正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那里有一片“市民农园”着力探索“垃圾分类-堆肥-市民农园”的废弃物循环资源化利用。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不断收获都市农业创新成果,拼多多连续3年举办农研大赛,利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算法种植、合成生物等跨学科技术,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当前,教育部门正在大力倡导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一片土地就是整合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和课堂,在劳动实践中可以活学活用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们对于天地万物互联的情感。比如,将《诗经》与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天文、地理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整体综合的思维、丰富敏锐的感知和情感系统。

作者:萧淑贞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 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