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全国第十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在滨州开幕。近300名职业教育专家就“技能型社会建设和‘双型’城市改革与实践”主题展开研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发表致辞。

他介绍说,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的理念和战略,新《职业教育法》中也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愿景。

而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是滨州落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路径。所谓“产教不融合,实业不创新,城市发展就没有未来”,滨州顺势而为,探寻中等城市转型发展的务实路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宣介城市,宋永祥从味道、风采、未来三个关键词出发——品味滨州“智者智城”味道,领略滨州“职教名城”风采,畅想滨州“双型”城市未来。

味道,就是“智者智城”的味道。“智者智城”是滨州的城市品牌,来源于当地历史名人、兵圣孙子,其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战争的艺术”“胜利的哲学”。

味道,具有人文的浓香。作为黄河文化、齐文化发祥地之一,滨州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兵圣孙武、政治家范仲淹、咸丰帝师杜受田、金石学家吴式芬都在此出生或成长。

及至近代,人民大会堂设计师张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张存浩,以及彭实戈、崔向群、魏炳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刘泽金、宁光院士,都从滨州出发,为人类文明添彩。

味道,具有产业的厚重。滨州产业基础雄厚,拥有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实现营收1.1万亿元,37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在全球或全国排名第1位。去年全市规上工业营收9090亿元,居全省前三;规上工业利润609亿元,为全省首位。

味道,具有创新的活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36%,为山东首位。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平台加速构建,“引育留用”科创人才加速汇集,三年来引进高端专家440余人,本科以上大学生4万余人,“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生态全面塑成。

味道,具有生态的底色。滨州依河傍海、环境优美,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积极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康养示范城市、体育公园城市,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品质之城。

风采,即“职教名城”的风采。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职业教育很吃香、很强势、很活跃、很响亮。

在滨州,技能人才很吃香。通过举办人才节、职业技能大赛、“渤海工匠”评选,每年至少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奖励技能人才,从而以城市最高礼遇尊崇职业教育、敬重技能人才,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5%,本地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均超85%。

在滨州,职业院校很强势。滨州拥有职业院校26所、实训基地1040个,每百万人拥有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数居山东首位。当前正加快推进滨州理工大学建成招生、滨州学院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滨州职业学院创建升格为滨州职业技术大学。

在滨州,校企合作很活跃。秉持“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理念,滨州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把校园办在企业里、把人才留在事业中。过千家企业与各类院校开展深度合作,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超过75%,每年向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过2万人,全市产业工人超过70万人。

在滨州,职教品牌很响亮。“院系+研发中心+产业园”的“魏桥模式”、“N1N”校企联融的“京博模式”、“康养+研创+制造+职教”的“愉悦模式”等产教融合模式已经成熟定型。滨州职业学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高职教改研究项目重点立项数居山东首位,中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成绩连续四年居山东第一

未来,即“双型”城市的未来。长期深耕厚植,滨州职业教育已和当地经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体现职教赋智、平台赋势、融合赋能、政策赋力四个方面。

职教赋智。持续强化“产业发展系于职业教育”共识,把职教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产教大融合赋能实业大创新。

平台赋势。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把“五院十校N基地”建设好,把“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好,把“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建设好,全力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融合赋能。持续强化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各方“握指成拳”,加快实施企业与职业教育深度合作“全覆盖”工程,加快完善“产学研训创”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城市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政策赋力。固化“双型”城市建设成果,优化“引育留用”政策,深化人才“三进三创”工程,做好领军人才汇聚、青年英才启航、技能人才培育等工作,让职校和职校生满意,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让产业和产业链壮大。(李吉双)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