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科研单位完善激励机制,以制度创新促进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是更大程度激发科研院所创新活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电网冀北电科院探索实施岗位分红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考核体系,实现科技创新有成果,项目经营得效益,人员收入有保障。
科研满足感不再停留于精神层面
已有68年历史的冀北电科院专业建制齐全,聚拢了一批在领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业务骨干。“平台稳定,人才丰富”的良好环境 ,让兄弟单位艳羡。然而,由于缺乏院内竞争,过去,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并不太足。
(资料图片)
“在专业所,能力较强的员工普遍兼顾科技项目研发骨干和生产任务核心成员的双重角色。因为生产任务节奏快,员工难以平衡科研和生产,往往选择将慢工才能出细活的科技研发放到次要位置。”冀北电科院一位工程师说,科研成果与个人收益不挂钩,牺牲个人时间搞创新得不偿失 。
如何破除“大锅饭”思维,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攻关的内生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速?2018年,冀北电科院探索创新岗位分红激励机制,将激励水平与创新贡献直接挂钩。
为切实发挥改革成效,冀北电科院出台了详细的岗位分红激励实施方案。“首先,以近3年业绩为依据,确定了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四大专业24个核心科研技术岗位。它们基础最雄厚,成果最丰富,效益最厚实。”冀北电科院人资部负责人黄霂说,对这些核心岗位实施激励计划,效果最直观,示范意义强。
电网技术中心工程师梁浩2014年来到冀北电科院,岗位分红激励方案实施以来,他连续两年获得岗位分红。这位工作仅8年的年轻工程师,如今正作为技术骨干积极开展大容量变速抽蓄机组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技术研究。该研究将提升抽蓄机组调频调压灵活性,助力冀北地区清洁能源消纳。
冀北电科院的工程师在分析试验数据
“以往从事科研工作,更多是收获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比如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赢得了上级表扬等。这几年电科院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制定新的奖励办法,给我们一线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动力。”梁浩说,如今他有更大的热情去争做创新攻关的“排头兵”。
科研也要讲效益,精准滴灌一线科研人员
根据方案细则,冀北电科院重点考察核心岗位在重大项目参与、国际标准编制、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业绩,设置了4项考核指标。这几项指标瞄准科研成果、科研收益、科研效率三大要点,既方便各科研岗位因地制宜施展所长,又防止激励效果走偏走样。
同时,冀北电科院为每项考核指标确立了具体的核定标准与积分原则,利润水平、获奖级别、项目难度等都会以创新贡献积分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保证考核真正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比如,某一岗位未完成净利润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指标,即使科创类指标再亮眼,激励方案也不会执行。这就督促科研人员注重创新实效。靠堆积人力财力搞低效创新便失去意义,“不忙科研忙申报”等“唯论文”“假创新”问题也能避免。
为保证激励效果精准惠及一线科研人员,冀北电科院还特别规定,与科技成果研发无直接关联的财务、后勤等行政职能管理人员,电科院的企业负责人及总师、副总师级高级管理人员等不参与分红激励。“激励也搞精准滴灌,让我们一线科研人员看到了改革的诚意。”基层工程师宋亚军说。
让干事业的人有奔头
科技岗位分红激励机制施行后,个人从事科研工作的成效与个人收益直接挂钩,被激发起来的不只有一线科研人员的创新智慧,更有勇于拼搏、敢克难关的实干风气。“现在,员工干科研不只是评职称、争奖项,还有转化效益的直接反馈。”冀北电科院科技部负责人龙凯华说,改革让价值体现得更直接,让干事业的人更有奔头。
冀北电科院的工程师在检测发电机故障
“感觉自己的价值被认可,特别有干劲儿。”冀北电科院张雄特高压调试项目组成员黄天啸参建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该工程每年为雄安新区输送70亿千瓦时以上的清洁能源,是冀北电科院的重要科研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黄天啸凭借高效设计运行模型、优化调试检测方法等贡献,获得了可观的岗位激励。
“现在我会在自身专业领域内寻求突破,主动承担内外部的科技项目。”汽机所工程师赵宁说,如今他主动将研究成果向外推广应用,与院所共赢。
为鼓励更多青年骨干加入科技创新大团队,冀北电科院实施重大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揭榜挂帅”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攻克诸如火电机组改造、新能源储能优化、柔直电网运行控制等行业技术难题,提升电科院科研竞争力。
如今的冀北电科院,有想法、有能力的科研人员纷纷伸展开手脚,精气神越来越足,内生活力持续增强。据了解,冀北电科院已经在新能源并网及智能化运维、高压输变电、网源协调、火电厂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能力与科研品牌。分红激励机制实施3年来,已累计参编发布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3项,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拥有发明专利授权54项。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14期
半月谈记者: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