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8月3日 /美通社/ -- 日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健康中国论坛正式发布\"十大医疗器械\"榜,波士顿科学旗下的AXIOS电切引流支架凭借其创新突破性和造福医患、推动医学进步的贡献登上这一榜单。该产品已于2021年11月在华上市,是全球首款在超声内镜引导下使用的腔内治疗支架,可用于胰腺假性囊肿和包裹性坏死的引流治疗,能够极大地简化手术过程、改善手术预后,从而造福我国的急慢性胰腺炎患者。
波士顿科学AXIOS电切引流支架位列第十四届健康中国“十大医疗器械”榜
健康中国论坛是我国医药卫生健康界以\"健康中国\"为主题的论坛中举办最早、最具权威性的会议之一,是医药卫生健康管理机构、医疗大健康行业以及媒体界共同参与的一个全国性论坛。\"十大医疗器械\"榜是第十四届健康中国论坛通过全面梳理国内上市医疗器械,根据创新性、突破性、影响力等指标制定并发布。
【资料图】
对此,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女士表示:\"AXIOS曾连续三年获得美国‘盖伦奖-最佳医疗技术"提名,此次登上健康中国论坛的重磅榜单,意味着AXIOS带给医患的创新和惠民价值在中国获得了高度认可,这是波士顿科学入华25周年之际迎来的又一个振奋人心的高光时刻。而在‘为生命创新"的未来征程中,波士顿科学支持健康中国的战略不会改变,我们仍将不断与中国医患共享全球前沿创新,促进国内医疗水平提升。\"
应对胰腺积液难题,内镜下微创引流成首选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需住院治疗的急症,多由胆石症、酒精摄入过量导致。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呈现年轻化、重症化态势[1]。而胰周液体积聚(包括胰腺假性囊肿和包裹性坏死)作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发病率高、潜在病死率高,而且因临床治疗较为复杂,给医院和患者均带来了沉重负担。
对于该症的治疗,传统的外科引流手术需要开腹,因创伤大、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使用较少。近年来随着器械和技术的发展,内镜引导下的微创引流手术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创伤更小的治疗解决方案,而且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低。但在实际治疗中,为确保引流充分,内镜下引流手术中通常需要放置多个塑料支架或重复更换支架,无疑增加了技术难度和操作繁杂度。这也使得国内具备开展这类手术能力的内镜中心至今仍然较少。
简化手术、提高效率,波科AXIOS再次革新治疗方案
针对传统内镜下引流治疗的难题,波士顿科学AXIOS电切引流支架(以下简称\"AXIOS支架\")通过一系列开创性设计,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高效的治疗新选择。
波士顿科学AXIOS电切引流支架位列第十四届健康中国“十大医疗器械”榜
波士顿科学AXIOS电切引流支架 国械注进20213130216
通过材料技术的创新,AXIOS支架成为全球首款可在超声内镜(EUS)引导下使用的管腔贴壁金属支架(LAMS)。这一独特性能,使医生可以在术中借助EUS清晰直视以往内镜无法直接接触的解剖部位,从而确保术中穿刺、释放支架过程中定位精准,将可能出现的术中并发症风险降到最低。也正是AXIOS支架的问世,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从诊断时代迈进了治疗时代。
通过机械设计的创新, AXIOS支架凭借一体化的支架释放系统,让医生使用一个器械即可完成手术,无需增加或更换支架,彻底告别了以往术中繁复的器械交换过程。同时,该支架推送器前端的电切陶瓷鼻锥可进入囊肿腔内,使支架快速、平稳地到达目标结构,省去了以往用囊肿切开刀穿透胃壁的步骤;定位目标部位后,医生操作手柄即可精准释放支架。
因定位精准、操作简易,通常医生从置入至支架释放仅需5分钟,手术效率大幅提升。加上AXIOS支架对医生操作要求较低,在国内大多数内镜中心都能开展,未来随着这一先进治疗方案的推广,将可以惠及更多患者。
关于波士顿科学
波士顿科学公司承诺为生命而创新。我们致力于创新医疗解决方案,改善全球患者生活。四十多年来,波士顿科学始终引领全球医疗技术行业的发展,通过提供各种广泛的高性能医疗解决方案,满足广大患者亟待的治愈需求,降低医疗保健成本。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www.bostonscientific.cn
关于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
波士顿科学于1997年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香港、台湾设有分公司。公司核心业务范围涵盖心脏介入、结构性心脏病、心脏节律管理与电生理、内窥镜介入、外周及肿瘤介入、泌尿与盆底健康、呼吸产品等。秉承创新引领者的传统,通过提供预防、诊断、治疗等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及服务,波士顿科学致力于成为一家贴近医患需求、具有创新活力以及令人尊重的医疗科技公司。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www.bostonscientific.cn
[1]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等.急性胰腺炎急诊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30(2):16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