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各种“富贵病”也接踵而来。民众对健康问题越发重视之下,医药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看全国各地医院人满为患,就知道医药赛道多么的火爆。药企也扶摇而上赚得盆满钵满。从今年发布的半年报可以看出,上市各大药企仍然保持着稳健的盈利能力。
不过也有少数企业业绩开倒车,例如知名中药品牌九芝堂。据半年财报显示,九芝堂营收18.19亿元,同比下降3.72%;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比下滑33.55%。
这个拥有三百多年历史,和同仁堂齐名的老字号,在新时代下的医药行业里逐渐褪去光芒。易主八年之后,业绩高开低走,再次陷入混沌状态。找寻新方向,保持活力,仍然是九芝堂的老大难问题。
营收增长乏力,掉落一线阵营
在上市23年的历程中,九芝堂的控股股东从一开始的国有独资到涌金集团,再到如今的友搏药业创始人李振国,易主两次,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没有让九芝堂发扬光大。
2002年,上市还没有两年的九芝堂被长沙市政府出售给涌金集团。在接下来的13年里,涌金时期的九芝堂,在业绩上可以说毫无亮点,唯一的作用就是充当涌金集团的“现金奶牛”。
2003年至2012年,九芝堂营收只增加了0.24亿元,十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仅为2.33%;归母净利润由0.82亿元增至1.12亿元,盈利增速也是远不及其他药企。
此时的九芝堂早已问题重重,尤其北上大健康业务的撤离,多名高管的离职,更是令九芝堂陷入了发展困境。热衷资本运作的涌金集团早已没有更多精力放在九芝堂身上。
2015年李振国以15.03亿元购得涌金集团持有的九芝堂28.06%股权,并增发2亿多股份将友搏药业引入九芝堂。由此友搏药业实现借壳上市,九芝堂也注入了新鲜血液。
重组之后的九芝堂既保留了金字招牌,又拥有了全新业务。友搏药业和九芝堂各有所需,互惠互利。2015年至2017年,九芝堂业绩大涨,营收由8.72亿元激增至37.97亿元;归母净利润一举突破7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在友搏药业“踩线”完成三年业绩承诺后,九芝堂的业绩再次出现疲态。
2018年至2019年,营收降至31亿元左右,2020年至2021年得益于文化营销,营收再次上涨至37.84亿元。不过归母净利润自2017年后就一降再降,2021年已经降至2.7亿元。
更让人费解的是,2022年九芝堂以2.04亿元,将旗下专注医药零售的湖南九芝堂51%股份转让给益丰药房,令其营收降至30.33亿元。
转让医药零售业务,此举可视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益丰药房进一步扩大营销网络,同时进入上游制药圈;九芝堂凭借益丰药房的门店网络,将自身产品铺展到全国。
然而消息一出,九芝堂和益丰药房股价大跌。很显然二级市场并不看好这场“联姻”。外界也一直认为九芝堂在贱卖资产。
尽管上市二十年以来,九芝堂从来没出现过亏损,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分红,但是跌落一线药企阵营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再回头看同为老字号的云南白药、白云山营收超百亿,片仔癀、达仁堂营收也在80亿以上,九芝堂现如今的发展现状确实令人痛心。
转型发展四处碰壁,新业务尚未成长
在消费升级之下如何保持青春活力,对于任何企业都是一道难关,尤其是九芝堂这样的百年老号,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说江中、马应龙、云南白药等厂商是年轻化转型中的成功案例,那么九芝堂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涌金时期的九芝堂,就开始谋求转型,只不过是以围绕中药产业为主。建设中药科技产业园、进行OTC医改,获取新版GMP认证这些措施都是在巩固基本盘,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这个时期的九芝堂另一个特点就是热衷理财投资,这也符合涌金集团一贯的资本操作风格。在转型上,涌金集团的战略相对保守,虽然在营销和渠道上做出了诸多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和友搏药业重组后的九芝堂,在转型上则更加激进。2017年推出裸花紫珠牙膏,进军日化行业;同年6月,耗资1.99亿元对科信美德增资,加码糖尿病生物制药;2018年投资思迪美科公司,布局干细胞赛道。不难看出,大健康和生物制药是其转型的关键。
但现实是,这两项业务还处于萌芽阶段。今年上半年生物制药和大健康营收分别为2407万元和2108万元,营收占比仅在1%左右。要知道九芝堂在这两大赛道已经耕耘了至少6年,现在的业绩显然不及预期。
在多元化转型的道路上,九芝堂明显没有云南白药那么幸运。这是因为,在生物制药上九芝堂采用投资和并购之法,大健康产品又多以贴牌为主。走的都是捷径之道,并没有苦心经营。
同时不管是涌金还是友搏时期的九芝堂,都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
早期九芝堂就聘请过李湘、张国立邓婕夫妇等明星进行代言,打开国内知名度。重组后的九芝堂,广告宣传费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随之而来的就是销售费用的激增。
自2017年开始,九芝堂的销售费用都超过11亿元,营收占比在36%以上。诚然现在的药企都是以高曝光、促销来驱动业绩,十几亿,甚至几十亿都舍得花,但是九芝堂的费用开销确实高得离谱。
要知道去年营收突破50亿元的葵花药业和仁和药业,销售费用也只有12.74亿元和5.59亿元。尽管九芝堂不差钱,但是高营销并没有换回高营收,这也说明九芝堂的品牌力已经逐年衰退,医药工业的基本盘并不牢固。
核心产品优势减弱,有流量难成爆款
无论是新药企还是老字号,想要在市场立足,除了有丰富的渠道网络、大量的广告营销,最主要的还必须有自己的独家产品。九芝堂目前以中成药为主,旗下有我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驴胶补血颗粒、乙肝宁、足光散等产品。
在与友搏药业重组后,增加了疏血通注射液、复方降脂片两大单品。产品涉及心脑血管、妇科、补益安神等多个领域,横跨OTC和处方药两大赛道。
看上去九芝堂并不缺乏产品,那么为什么业绩一直上不去呢?因为九芝堂缺乏的是竞争力。
友搏药业以疏血通注射液起家,早在2015年销售额就达到了8亿元,是名副其实的爆款大单品。然而以蚯蚓、蚂蟥为主要成分的疏血通作为中药注射剂本就备受争议。
2017年,疏血通注射液被《新版医保目录》列为限制使用,同时受到医改两票制销量再次骤减。2021年疏血通注射液院内销售额降至8.81亿元,这也是近年九芝堂营收骤降的原因。
再回头看九芝堂的传统两大核心单品:六味地黄丸和驴胶补血颗粒。一个专攻男性补肾市场,另一个主打女性补血领域。在全民养生的时代,这两款产品本身自带流量光环。但现实是在补肾补血领域,九芝堂的优势并不明显。
首先补肾药品并不仅仅只有六味地黄丸,也有肾宝片、金水宝、龟龄集等其他产品。据数据显示,2022年六味地黄丸市场规模也仅在80亿元左右。
但在这赛道里,有同仁堂、仲景、佛慈、白云山等众多玩家。可谓是“池浅王八多”。九芝堂六味地黄丸的市占率虽位居前列,但发展空间已然达到上限。
而驴胶补血颗粒虽是九芝堂的准独家产品,但是其定位于低端市场,往往都是药店促销打折捆绑销售,这也造成了其低价的刻板印象,与高端的东阿阿胶根本没法相比,就是一个走量的大单品。
所以目前九芝堂的现状就是三大核心产品的营收增长缓慢,没有太大上升空间。同时作为二三梯队产品的逍遥丸、归脾丸、健肺丸等产品,很多药企都有生产,没有太大竞争力,销售额仅在千万级别。
虽然近年来,九芝堂发展了安宫牛黄丸和阿胶两大营收过亿的单品,向贵重药品布局。但从长远看,并不能成为九芝堂的营收支柱,只能是辅助产品。
其实九芝堂手中的药品注册批文并不少,独家品种也有35个。在近30年的时间里,九芝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营销和转型上,而忽视了产品研发。归结起来九芝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没有爆款大单品的支撑。
结语
目前九芝堂的困境就是核心产品营收乏力,导致业绩难以高速增长。虽然近年疏血通销额开始恢复到10亿级别,六味地黄丸、驴胶补血颗粒等传统OTC药品的市占率也在逐年攀升,但是对于复兴九芝堂这个百年品牌还远远不够。
从发展战略上看,九芝堂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划。无论是在传统中药产业,跨界生物制药还是大健康行业,包括布局电商和新营销,九芝堂都在积极尝试,但这就导致其产业繁杂没有重点。
不过随着九芝堂国药产业园的建成,产能释放之下还能解一时之困。但新时代之下,转型创新和渠道建设仍是九芝堂挥之不去隐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