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在迈入工业化成熟的新阶段:很多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开始大量分红或回购。目前的部分中概股和港股,已成为学院派价值投资的天堂,港股没有超过7%以上的股息,若增速又不够高、不够稳,似乎都纳入不了股票池。
本刊特约作者 明辉/文
在前文《寻找股息安全且能增长的优质股票》(刊发于《证券市场周刊》2023年第29期)中,笔者提到:现金股息对于股东来说,是成长的逐步兑现,也是适度的获得感,更是预防公司衰变的保障(一鸟在手);最佳投资标的,是找到能够持续成长且同步分红的公司。本文旨在结合当下环境、审时度势,通过案例分析,将高股息策略再做优化,希冀为推进历史进程出份薄力。
(资料图片)
加大分红已成为宏观大势、必然所趋
在经济高速成长乃至野蛮生长的环境里,一切皆有可能,譬如光伏之王通威股份是靠做鱼饲料起家,2004年上市,之后进入光伏行业发展至今。于是,过去这些年的宏观经济映射到股市里呈现这样的生态:某家公司提出发展进军新产业、打造第二增长极,市场纷纷憧憬其盈利前景,股价暴涨;某家公司要有重大收购业务,股价同样会大涨;某家公司逆周期扩张,譬如海底捞2020年逆势开店,股价同样大涨,估值提升……风浪越大、鱼越贵的激荡岁月。
然高增长总有停歇之时,目前转入新常态,一个显著事实是,由于机会减少,大部分行业不再大搞产能扩张。第一代创业者已经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同时机会主义退潮,大部分企业减少资本开支成为普遍选择,这是工业化成熟期的宏观特征。
产能投资减少,必然会导致企业部门的分红、股票回购等行为增加,过去人们诟病中国企业不喜欢分红和回购,是因为还没有到这个阶段,如今我们正在迈入工业化成熟的新阶段:很多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开始大量分红或回购,转化为居民财富。因此对于这些高分红的企业,笔者是持积极乐观的看法的。
适应环境的变化,笔者听到某家公司大举扩张,以前会特别关注,而现在是持谨慎乃至怀疑态度。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在当下全社会投资回报率均值回归的大背景下,过于狼性反倒不如将留存利润返还股东。对于大部分传统行业来说,现在已经到了要敢于不争先的时代,这绝非是不思进取,而是要以ROI和ROE为导向,不以规模为导向,围绕主业,延链展链。
当下的宏观经济特征反映到股市里也已经出现悄然转变:再有哪家公司要大搞新业务、兼并收购重组,迎接它们的大概率是暴跌,正是时势使然;所谓业务憧憬难以预测,不如一鸟在手的分红更踏实,市场心理的变化也是时代的变迁。经历过2021-2023年至今的洗礼,基金经理开始重新认识风险控制,未来一段时间的配置思想多分散几种可能的叙事,按捺住预测未来的冲动,用组合思维替代个人崇拜,高息红利策略开始备受青睐。适逢证监会也在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国资委考核央企也开始重视ROE和分红,正是时来天地皆同力。
道法自然,当顺应天时。三国孔明,作隆中对,三分天下,乃顺大势;入川之后,应倚蜀地天险、修养富民,却逆势六出祁山——在诗人眼中是佳话,但客观来说却是以弱攻强、劳军伤财,在股东眼中即是价值毁灭。回到当下,市场里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高分红,率先拥抱这一现象的公司,已经在资本市场得到积极反馈。
可喜的是,很多国企这几年也都大比例提升派息。譬如北京控股提升分红比率,规划了逐步提升分红率,同时拟实施回购计划,年内股价一度上涨41%。华晨中国年内已经两次派息,股息率高达60%,年内上涨22%。中国移动承诺今后派息70%以上,2023年A股上涨50%以上。笔者参加天润工业的中期业绩发布会,董秘提到公司今后没有大笔的资本开支,账上有30亿元未分配利润,从2023年起打算提高分红比例。在这个大势里,高分红成了众多公司不约而同的默契。
美股众多公司按季度派息,我们不禁畅望,中国第一家每季派息的公司会花落谁家,成为加速推进历史进程的一分子。
港股及部分中概股已成为学院派价投天堂
据Wind数据,目前恒生指数整体PB仅为0.92倍、PE为8.9倍,以PB估值来看,比2008年还要低,而2022年恒生指数成分股分红1.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创出历史新高,其中按分红绝对金额看,银行、石油、电信等央企行业占据绝对地位。而不在恒指当中的众多股票也同样加大派息比例,股息率在7%以上的公司比比皆是,很多公司的市值低于净现金,格雷厄姆时代的绝对低估值和学院派价值投资天堂正在港股上演。
举例来看,中远海运国际主业经营船舶备件和通信设备以及船用涂料,老牌冷门国企,近十年利润一直徘徊在3亿元左右,收入更是萎缩一半(系公司主动收缩)。但公司股价从2020年至今连涨四年、涨幅超100%,对应恒生指数年线至今四连阴、跌幅36%,大幅跑赢指数;甚至公司2021年盈利倒退15%,股价依然上涨10.5%。这样神奇的走势,妙在公司的分红与回购上:从2020年起,公司连续三年将平均派息比例提升到100%左右,每股分别派息0.22港元、0.19港元、0.225港元,每年股息率均超过10%;并且2022年回购5100多万股,2023年上半年回购1572万股。公司交易PB曾在2020年一度跌到0.4倍,目前也仅为0.55倍,目前市值44亿港元,而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账上现金60.7亿港元,净现金是市值的1.4倍,从资产估值来看依然很便宜。中远海运过去4年的走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红回购的模板,即便港股4年熊市,个股也依然可以连续逆市上涨。
据兴证国际数据,截至2023年8月25日,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股息率(近12个月)为7.12%。本年港股的中报季,出财报后公司股价要想上涨,要么就极高增长,要么就极高分红,尴尬的反而是中间不高不低的;如果是高分红,要是没有净现金占比市值的高比例做保障,也难以连续上涨。一年派息一次的比不上一年派两次的,最好要派中期息。
比如康臣药业,9月底就能收到中期股息,又可以红利再投资,给投资人的感觉就很好;再比如H&H国际控股,看起来估值很低,增速恢复也不错,但还有高负债,相比之下,有的是低负债乃至净现金比市值都要高的标的,何必先选择它;再比如康师傅,这两年200%派息比例,但由于估值较高,只能横盘震荡下行来消化;华润燃气业绩稳健,但2024年动态股息率“才”7%,比较别的股票,似乎也得先放一放……
高股息票选,琳琅满目,真是让人挑花眼。在港股没有超过7%以上的股息,若增速又不够高、不够稳,似乎都纳入不了股票池。毕竟在美元加息背景之下,港元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也都超过5%,如果股票没有提供足够高的股息率作为风险补偿,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则大打折扣。部分中概股,如欢聚时代、乐信、唯品会、网易等同样如此。新环境,新现象,不同维度,值得我们留意,更值得珍惜当下——学院派价值投资的幸福时光。
高股息策略需增加广度、货比三家、动态调整
笔者在前文总结:高股息策略并非是简单的刻舟求剑,买入当年分红最高的股票即可万事大吉;关注股息率之前,一定要先分析股票的总体投资价值,其次是股息的安全性、股息增长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周期因素、商业模式、资产质量和分红诚信。而真正灵活使用高息策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将单一要素绝对化和教条化,笔者建议:审时度势,见机而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譬如华晨中国,公司承诺将德国宝马收购25%的股份所得以特别股息方式宣派,2023年1月进行了一次宣派,股息率达到30%,但不及市场预期,市场憧憬第二次派息而公司迟迟没有承诺,导致股价大跌25%,市场纷纷诟病公司治理有问题。笔者此时选择加仓,核心原因是国资委要求分红的大势、大股东缺钱还债以及股价已经极致便宜(0.2倍PB),而公司过去有派息的传统,就算可能低价私有化,在这个净现金是市值两倍的价格下,风险虽有但已属可承受的范围。后来公司在2023年7月宣布再次派发0.96港元,股息率超过30%,股价从底部上涨45%。
再如中国龙工,无论行业地位还是管理层,都不突出甚至保守谨慎,但在新常态下,市值接近于净现金,并且加大分红、回报股东,保守谨慎、不乱作为从另一种视角也是很大的优点。
当然最完美的标的是增速高、分红高、管理层足够优秀、估值还低,但可遇不可求。因此,高股息策略需要广覆盖、多比较,不断动态调整,卖掉股息率降低、买入更好股息率的公司,绝不是买入之后不动如山的躺赢。并且多数高息股成长性一般,有或大或小的瑕疵或者风险,需要分散买入,组合制胜。
高息策略一直是笔者的基石策略之一,与成长策略并重。高股息策略,也许没在2020年大赚,甚至跑输市场同行,但帮助笔者安全度过了港股近年熊市。没有一个策略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需要多策略优势互补,不可将任何策略主义化、极端化。投资江湖,不是只投所谓无边界成长,也是攻守道的平衡艺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