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裁撤还是缩编的传闻,都表明了一件事:国内的券商研究所,现在日子不好过了。究其原因,最大的一点,就是研究所的客户——基金公司们,遭遇收入大幅下降。
文 | 金融八卦女作者:邓碧萝小腰总
· · ·
【资料图】
近日,一张聊天记录刷了屏,说某家券商研究所,研究员保首席和新人,劝退一线,北京销售砍掉,中后台除了合规质控,其他条线最多保留2人。
一时间金融圈炸了锅,众说纷纭。
还有人说,研究所缩编的远远不止一家,甚至有的券商正在考虑把研究所这块业务直接砍掉。
这个截图流传后,东亚前海证券还说,传言跟事实不符。
然而,东亚前海在今年5月份之前,一个月要发四五十份研报,6月份总共发了8篇研报,7月份发了5篇,从7月13日开始再也没有发布过新的研究报告。他家的行研业务,暂时处于停滞状态。
看来,券商研究所这个赛道,情况有点不妙啊。
1.
/ 国内券商研究所,
到了一个危险的关头? /
不论是裁撤还是缩编的传闻,都表明了一件事:国内的券商研究所,现在日子不好过了。
究其原因,最大的一点,就是研究所的客户——基金公司们,遭遇收入大幅下降。
在2020-2021年之间,A股走了一波结构性牛市。啥意思呢,就是大盘涨幅不大,但是白马股走了一波牛市。
一方面,国内的口罩控制得当国外一团乱,所以外贸强劲大家都挣钱,半导体、新能源车、白酒、医药等基金重仓板块业绩股价双增长。另一方面,“机构抱团”股上涨-基金业绩增长-基民加仓买基这三个动作构成了正向循环,更是带来一波推助。
2021年,基金都去金融街旁边的复兴门地铁站打广告了,这地段的大屏广告,绝对是真挣了大钱才投得起的:
现在想想,广告都做回同行金融圈门口了,天花板也不远了。
到了去年,业绩股价双增长的戴维斯双击,就变双杀了。白酒涨价趋势到了头,还渐渐卖不动;暴涨十多倍的芯片价格见顶掉头;医药集采利空打压下股价重挫······
前面两年基金们挣了大钱,卖方分佣也跟着吃肉。这一年多以来,基金们虽然亏的是客户的钱,但是佣金挣得少了,券商研究所跟着,就只剩下汤可以喝了。
而最近,发生的几件事更是成为了压倒基金和研究所的最后几根稻草。
1)公募基金面临大幅降费(率)。
7月8日,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公募产品将以固定费率为主、同时推出更多的浮动费率产品。即日起,新注册的产品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得超过1.2%和0.2%。包括易方达、华夏、广发、兴证全球等多家头部公募随后发布公告,将旗下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调至1.2%/年,托管费降至0.2%/年。
去年规模前20的公募基金当中,管理费在营收可是占了大头的:
这一来,基金公司的降本增效压力大增,券商研究所的收入也眼看要再次下滑。
2)公募基金的证券交易佣金费率要大幅下降。
其实,最近五年内,全市场公募基金的交易佣金费率已经从万分之八点四下降到了万分之七点六,整体持续下降趋势,但这还不够。
有数据预测,当前市场平均佣金费率大约在万2至万2.5水平,若按照相关要求倍数上限计算,公募交易佣金费率则不得超过万4至万5水平。以2022年为例,全市场公募基金平均交易佣金费率为万7.6水平,预计全市场公募交易佣金下降逾30%。
3)今年以来,基金圈现大洗牌。
整个基金圈爆发了离职潮,银河基金换新总经理,内部近2年有多名高管和明星基金经理离职走人。明星基金经理像诺安的蔡嵩松、中银的白冰洋、招商的王垠、鹏华的王宗合、泓德的邬传雁等等。
有的人换了一家公募,有的人公募转了私募,有的人转头进了券商研究所,还有的人干脆考编去了监管,以后同行有什么动作都能抓到,玩的就是心跳。
另外,牌照大幅收缩,在1月份,协会就注销了156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募基金也加速清理,1-5月清盘基金数量为117只。
还有今年的新基金发行,不论公募还是私募,都遭遇了近8年来最冷的时期。甚至有很多基金接连被赎回,规模持续收缩。
4)不仅是客户收入减少,佣金率降低,证券研究所的合规还越来越严了。
今年,券商研究所就被监管罚了个够。
今年5月份到6月下旬,连着十多家券商,三十多位分析师挨罚。
这事儿之后,好几家券商研究所,已经开放了新的岗位招聘——质控岗,负责在研报发布之前进行质量控制和审核,对研报撰写和质量控制进行宣导和培训,负责对各新媒体渠道进行监控。
2.
/ 危机四伏的券商研究所,
曾经是金领的象征 /
中国股市是90年代开始的,但是券商研究所却是十多年后才兴起的。
1996年之前,股市里的咨询主要看股评家。1996年之后,几家大的券商已经成立了研究所,并且开始招聘行业研究员。
1999年国泰和君安合并,新公司成了券商中的航空母舰,合并后的研究所也成了上百人的大所。那时候的研究员,已经有很多是在行业内有从业经验之后,跳到券商来做研究的。例如,商业零售的研究员吴冲(现真爱梦想基金董事长),原本就是万佳百货的副总经理;屡屡获得房地产行业第一名的张宇,原本就是万科的一名区域房产开发项目负责人。
那时候的调研报告除了券商内部用,做成每日晨报传真卖给其他营业部,一家收一笔钱。
2000年左右,申银万国、华夏证券、国泰君安、南方证券、海通证券等大券商都已经有了研究所。此后,基金行业大发展,券商研究所转型给基金公司卖报告和服务,收入规模大增,从此这行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2003年,《新财富》首次在国内推出“最佳分析师”评选。
而很多中型券商成立研究所,是在2010年附近,这时候,他们往往没有时间一点一点培养,而是选择高薪从成熟研究所挖老大过来组建,一来就带个大团队。
“我们所就是2009年底成立的,当时找了巴博做首席经济学家,高总过来一手搭建,带了好些团队。”来自华X证券的杨杨说。“那时候为了让刚入行年轻研究员写的报告能发,都署了高总的名,结果被外面媒体误解了,还说他高产,一天一篇写这么快,是不靠谱的分析师。”
“几年之后,高总就跳了,也带走了一些嫡系团队,但是华X的整体框架算是搭建好,巴博的得意门生华博接任了所长,再过几年华博还一路升到公司副总经理了呢。他刚上的时候所里好几个巴门弟子,宏观组的首席牛博、地产的杨博,他们关系也比较好。后来还出过一个事,TMT的首席马哥是个耿直boy,不满意华博给宏观组派点的一个事,公开怼他,说给一个组钱,连实习生都拿十几万(奖金)闻所未闻。怼完之后马哥就辞职走了,后来不雅饭局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方正了。”
类似这样,从研究员干起,一路做到公司顶层的人还不少,包括华西证券的副总经理魏涛、长江证券的总裁刘元瑞,天风证券的副总裁赵晓光,国信证券的副总裁成飞,国金证券的副总裁纪路等等。所以,研究员干起,不只是收入可观,还比营业部基层站得高,爬得也更快。
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券商研究所的营收已经从年入百万到年入十几个小目标,研究员/分析师也成了高薪和高学历的代表。
第一次在小红书上炫富坑公司的小姐姐,就是一位宏观研究员。
年收入224万,税都交了62万,令人羡慕嫉妒恨,这也拉开了对券商限薪的序幕。
3.
/ 行研丑闻频出,内卷到极致,
券商的其他业务也不好做 /
这几年,虽然行研成了令人羡慕的金领,但是丑闻也频出。
首先,是写研报出了问题被通报批评。
比如2011年,银河证券发了一篇《攀钢钒钛(000629):股价被严重低估》,说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最低目标价应达188元。结果攀钢钒钛来了个放量涨停,当天银河证券发了声明,计算错误,修正数据,目标价56.12元。于是,就收关注函了。
还有2016年,东吴证券了篇报告:《福成深度报告二:3个100亿支撑市值翻倍》。吓得福成股份否认三连,说东吴证券里好几个数据都是虚增的,结果写这报告的两位分析师就被处罚了。
更不用说,在2017年之前,40家券商发布的乐视网研究报告就有277份,绝大多数都有“风暴”、“奇迹”、“腾飞”、“强力买入”之类的词,一通尬吹,结局是真的坑。
金融圈有个研报标题黑话大全,供大家参考:
没想到,八股文也有解说版了。
除了研报乱写,还有饭局上动作太多的问题。
比如2018年就有个不雅饭局事件,在新财富拉票期间,时任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兼TMT组首席的马某,带着手下的分析师廖某(女)一起和基金经理等多人聚餐,玩游戏说悄悄话的时候就被人拍照录像了。
结果视频传到网上,影响比较恶劣。最后马某被注销了分析师资格,再也不能进基金或者券商做行研了。
廖某本来也是比较有名的分析师,还曾经穿汉服直播讲解研报,这次事件之后虽然没有被处分,还是跳槽去了别地儿。
而这两年,券商研究所再上新闻,主题词就成了“内卷”。
有多卷呢?入职门槛上了天。
表面上,在对外的招聘公告中,大部分券商研究所只是要求了硕士及以上的学历,CFA等证书优先。
实际上,早在2019年,就有券商把两财一贸等分到了B档,国内的大学进入A档的只有14所,而投行、行研等多金部门只要A档的人。
门槛变高,为了让简历好看,很多学生拼命努力想进券商研究所实习。
重压之下,幺蛾子就来了。复旦一名姓刘的研究生假冒券商分析师骗了很多学生实习,替他写研报。
有个实习生在10个月内,写了上百万字的研报,在春节期间也不能休息,还加班写研报。
有被骗的实习生因此错过了校招,又错过了春招。
还有实习生原本已经被某知名公司录用,但因为这段存疑的实习经历,最终被取消offer。
这位刘姓研究生可是害惨了很多人,在被揭发后,复旦大学取消了他的优秀毕业生资格。
研究所的实习生拼,正式员工更拼。去年出了个大瓜,某家券商的固收首席给员工训话:
你们得疯狂工作,疯狂搞派点,往前面冲,冲不了就主动辞职换工作。
每天要把研报狂发给客户,把客户轰炸到吐为止;
我每天发10条以上朋友圈,微信群QQ群转发就不说了,一直要轰炸到微信限流为止;
受够了XXX之流,要把过去几年失去的,加倍抢回来。
“每个人都要进化成一匹吃人的狼”这气势,可比那些成功学大师还要猛啊,就差把“不择手段”挂在墙上了。
其实,行研曾经也很纯粹的。
2017年,天风证券的银行组首席廖总曾经写过一篇热血的奋斗史:
然而,四年之后,廖总再次上热搜,却是在向天风证券讨薪,还被法院判了败诉,实惨。
当时他已经跳到招商证券做银行首席,向老东家天风证券讨薪,追讨奖金共计207.8万,但是最后北京市西城区仲裁委驳回了他的仲裁请求,理由是他已经签字放弃主张权利,且没有证据证明签字的时候有欺诈或强迫情形。
目前,很多研究员和机构销售都转型甚至转行了。
像李大霄,早早就把自己打造成了网红,八妹曾经见过他几次,他每次拍视频都是自己一个人带着设备架上就开拍,也没有助理摄影师帮忙,孤独的身影让人心疼。
任泽平更不用说,本来在研究所的圈子里就很有名,早早入职过国研中心,考核排名靠前,下海就在国泰君安当了董事、总经理和宏观首席,他的《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震撼了全市场,喊出“5000点不是梦”一年之后,大盘真的到了5000点。2017年,他被许老板挖去恒大的时候,拿了1500万的年薪。
然而,他从恒大离开之后,就干起了自媒体,发公众号,在抖音直播,大喊“生育危机”,说应该大笔发钱生娃。而最近的任首席,卖起了生发液,却在微信群里被群主警告,不能发广告,而且下不为例。
跟“5000点”和年薪“1500万”的豪情比起来,有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沧桑。
除了做网红的,有研究员去了基金公司,当基金经理,从乙方变成了甲方爸爸,但业绩到底怎么样,一言难尽。
比如说,业内知名的前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就在2021年初从海通证券离职加入了中泰资管,结果他管理的第一只产品,在刚8个月的时候就亏了19.24%,看来收益率跟知名度并不成正比。
现阶段,不只是研究所裁撤,一些其他的券商高薪部门,不挣钱了,也面临同样问题。
不久前,中泰证券爆出自营亏3.5亿之后,没过多久就开掉了四个负责人,传言说这部门要解散了。
对此,中泰证券回应,说公司“坚持业绩导向和问题导向”,对自营业务条线下证券投资部门部分人员进行了调整,未来将着手引入专业团队,来承担自营条线工作。
中泰证券前两年还说打算在投行业务发力,投行业务的人员还从679人扩到1047人,可是,这投行业务最强的是三中一华、海通、国泰君安等券商,中泰连前十都进不去。
结果,去年中泰证券的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才10.18亿,把人员成本、房租、后台全算进去,这块业务还是亏的,于是今年就传出来“投行业务全员取消年终奖”的消息。但中泰说没有取消,只是调整了发放方式。
头部券商吃肉,中小券商业绩越来越差,业务模块不断收缩……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后券商们还能剩下几家研究所呢?
参考资料
《券商研究是如何转型为分佣模式的》李迅雷
《实习生假冒分析师招实习生写研报,身份曝光于偶遇》中国新闻网
《4家基金公司拼抢金融街地铁站,做广告的“内卷” 超出想象?》华夏时报
《太励志了,券商分析师升副总!一共需几步?》证券时报
《金融圈又爆大瓜!固收首席:疯狂工作,疯狂搞派点,研报轰炸把客户炸吐,每个人必须进化成狼.....》中国基金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