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部高人气影片的官宣定档,2023年春节档已步入倒计时阶段。
(资料图片)
自1月14日春节档开启至今,仅两天时间,预售票房已破亿。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晚,2023年春节档新片预售票房突破1亿元。其中,《无名》、《满江红》、《流浪地球2》、《交换人生》分列前四位。
作为内地电影公认的最大档期,同时也是防疫政策优化后的首个大档期,这次春节档无疑也被机构视为后续全年电影市场修复进程的重要起点和参考,对于整体线下消费的修复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备受业内外的关注和期待。
此次春节档能否完成一波绝地大反击?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对此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对此,不少券商机构纷纷发布预测报告,表示看好电影行业复苏,并建议当前继续把握春节档电影板块。
目前,影视板块也已触底反弹,市场情绪有明显升温。自去年10月底以来,A股影视传媒板块累计涨幅约25%,港股影视娱乐板块累计涨幅更是高达106%,不到两个月时间实现翻倍。其中,阿里影业涨103%、猫眼娱乐涨95%。
当然,尽管行业复苏基本成为共识,但对于力度和时间节奏来说,业内多数认为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不论怎样,行业最艰难的时刻大概率已过去,这也注定了此次春节档将成为中国电影走向复苏的重要“注脚”。
此次春节档目前已有7部影片定档,且均将于大年初一(1月22日)同天上映,包括《流浪地球2》《熊出没·伴我“熊芯”》《无名》《交换人生》《满江红》、《深海》《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七部电影上映,题材涵盖科幻、悬疑、历史、动画、奇幻、家庭、喜剧等,可以满足观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
影片能否脱颖而出,故事品质是决定性因素;背后的出品发行方同样至关重要。此次春节档定档影片背后出品方包括中国电影、博纳影业、华谊兄弟、光线传媒、阿里影业等在内的众多影企。其中,中国电影、光线传媒、阿里影业等多家参与了3-5部影片,相对占据一定优势。显然,这些公司也有望充分受益于此次“暖意浓厚”的春节档,从而奠定有利的开局。
2022年影视寒冬:部分老牌影企韧性犹在,互联网影企注入新活力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无疑是极其艰难的一年。
不妨来看一组数据,感受下去年被“寒气”浸润的行业态势:
1)2022年,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仅300.67亿元,同比下滑36.4%,相比2021年减少了171.9亿元。其中,观影人次从2021年的11.7亿下降至7.1亿。
(来源:拓普电影智库《2022年电影产业年报》)
2)2022年,暂停3个月以上的影院比例高达41.5%,远超2021年的12.7%。
3)2022年上映新片325部,较去年减少222部。其中,过亿元新片39部,较2021年减少19部。
(来源:拓普电影智库《2022年电影产业年报》)
在这样严峻的市场背景下,影企经营的艰难程度想必也是可以预见的。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超过一般的上市影企身陷亏损,仅华策影视、中国电影、光线传媒、博纳影业和慈文传媒五家盈利,行业分化显著。
(来源:公开资料)
尽管行业置身于极端压力的外部环境下,但在政府与行业共同的努力下,市场仍不乏积极的色彩,中国电影、博纳影业等底蕴浓厚的老牌影企韧性依旧突出,头部效应凸显。
据公开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电影主要出品与发行项目总票房位居全行业第一。博纳影业则在下半年顺利回A,壮大了影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声量,并在国内主旋律赛道占据主导地位,其参与出品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斩获40.67亿票房,摘得年度票房榜冠军,位居中国影史票房榜第八位。
行业数实融合加剧,互联网影企的话语权日益提升
除传统影企之外,另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便是有着互联网背景的影视企业。
近几年,随着逐渐加大对于电影领域的投入,并通过平台、科技及创新产品等路径,深入布局电影产业的全链条环节,在制作、发行、放映方面给电影行业注入全新活力,行业话语权持续提升。目前代表企业包括阿里影业、猫眼娱乐、爱奇艺、腾讯影业等互联网影企和抖音、B站等互联网平台。
在去年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影企中也同样出现了明显分化。
首先,“稳中有进”的是阿里影业。公开资料统计显示,阿里影业及旗下公司共有21部主要出品影片(票房过亿影片占据18部,票房占比达76.5%),涵盖年度票房冠军《长津湖之水门桥》、暑期档冠军《独行月球》、《人生大事》等票房口碑双优佳作,全年贡献票房超过130亿元,稳居第一梯队。
表:阿里影业/淘票票2022年主要出品电影(按票房大>小排序)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
另外,抖音文化的表现到是令人刮目相看,参投了11部票房过亿的电影,累计总票房162亿元。但目前参投份额一般都很小,还在试水、学习中。
猫眼在2022年出品的影片达15部(其中13部票房过亿),全年贡献票房约88亿元,也很强势。
相比而言,腾讯影业、爱奇艺影业和哔哩哔哩影业的表现就显得乏善可陈。其中,发力院线电影较晚的爱奇艺影业,2022年同样参与出品了部分影片,累计票房15.3亿元;哔哩哔哩影业仅参投了《新神榜:杨戬》;腾讯影业参投并发行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李茂扮太子》。
显然,经历近几年的持续调整和洗牌之后,行业格局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变的是,好的内容依然还是王道,不论是对于韧性犹在的老牌影企,还是锐意十足的互联网影企而言。
同时,随着互联网影企的布局深入,正体现出越来越强的产业影响力。目前,不论是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还是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来看,阿里影业称得上是行业领先样本。在2022年全年票房前5的影片中,公司主出品占到了3部。出品爆款内容的经验和能力可见一斑。目前不论是电影,还是剧集,公司的储备都较为充足,未来将充分受益于行业回暖。
同时,近三年,随着公司战略转型的逐步推进,阿里影业凭借“科技+内容”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在逆风中逐渐兑现高质量发展,持续自证“内容+科技+IP衍生品”商业模式的韧性及优势。根据公司中期业绩(截至2022年9月30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收入18.2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EBITA扭亏为盈,录得盈利1.49亿元。
综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引导,行业数实融合趋势加剧,行业新格局正被打开,互联网影企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不变的是,优质内容依然是行业最大的基本面。此外,过去几年,也是行业去芜存菁的一个过程,风险充分出清利于行业长期发展,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效应将更强。
全球影院回暖势头难挡,我国仍有较大修复空间
再将目光放到全球,海外国家疫情放开之后,全球观影需求更为乐观,大部分地区的电影市场处于明显恢复状态,这对国内电影市场的恢复提供了有益参考。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电影票房突破259亿美元,同比2021年增加27%,率先全面放开疫情管控的海外市场成为本轮修复的主力,北美、欧洲、非中、中东2022年总票房分别达到73.66亿美元、71亿美元、71亿美元、71亿美元,同比增幅在52%-64%之间,北美也借势重新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
(来源:河豚影视档案)
参考海外电影院线疫后复苏路径,华泰证券认为,国内电影市场的恢复总体上有望比海外更快,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有望恢复至480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约60%,恢复至2019年的75%左右。
这样的看法绝非无的放矢。从政策面上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愈发重视,国家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系列促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改革的政策文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并强调要增强电影科技实力,为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政策助推下,国内电影市场朝着精品化、科技化、生产工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较具代表性的是,近几年内容制作和技术类企业成为重要的电影融资赛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过渡过程中,行业聚焦点的转变。
反映在票房层面,2020-2022年,国产片成为票房市场的中流砥柱,连续三年占据市场票房份额的八成以上。2022年,国内影片票房前10名中,国产片达到8部,《长津湖之水门桥》、《独行月球》、《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占据新片票房榜前三,三部影片累计贡献票房近百亿,约占全年票房的三分之一。
站在行业层面,自疫情防控逐步放开后,国内影视行业供需同步修复。从需求看,观众的观影需求始终存在,尤其是疫情期间的防控管理更积蓄了旺盛的观影需求,之所以还没有完全释放,更多的原因在于行业优质影片的供给缺乏。2022年暑期档,小众题材影片《人生大事》狂揽17.12亿票房,足以证明上述观点,换言之观影需求的恢复需要优质、精品影片上映推动。
如今,影片供给不足的情况正在加速缓解,从《阿凡达2》到春节档定档的多部大片,供给端久违爆发,尤其是春节档已经锁定了多部题材丰富的高人气作品,将进一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示范效应之下,前两年较多已经完成的优质储备影片,也将在未来尽快上映,带动行业加快修复。
可以预见的是,电影强国战略目标之下,国内电影创作能力持续提升,叠加疫后影院与银幕的增长,供给与需求的同步共振,中国电影产业的修复和规模增长将具备更强的确定性。
但就影视板块而言,作为在疫情中受损程度较高的赛道,虽然部分影视股已经有所恢复,但仍处于被低估的状态。根据华泰证券的观点,在市场以2024年或假设行业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2019年,作为估值的业绩基础的背景下,部分龙头标的的股价仍处于低估状态,其中市占率提升明显、综合业务能力更强的标的相对将更为受益。
结语
在历经几年的疫情洗牌之后,电影行业风险已释放充分。眼下,疫情对电影市场带来的冲击正在逐渐缓解,伴随政策鼓励和支持,电影行业复苏迹象显现,市场信心正不断增强,相关个股已经进入反弹同道。这对于经历供给侧充分出清,且仍有较大回补空间的国内影视行业而言,这大概率才是刚刚开始。
伴随市场回暖趋势继续演绎,观众观影规模和需求有望迎来双增长,同时“内容提升+消费升级”将带动行业基本面向好,影视产业链相关板块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的双重修复,以中国电影、博纳影业等为代表的头部传统影企,以及以阿里影业等为代表的一线互联网影企有望获得长足发展,也理应有更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