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自2021年开始,各大电商平台晒双十一成绩单、比拼GMV排行榜已经不再狂热。今年双十一大促活动收官后,这类平台更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低调与沉默。例如,国内两大头部电商平台淘宝天猫与京东商城均未公布GMV(成交总额)。
(相关资料图)
实际上,自去年双十一,天猫与京东就已取消了喜报式实时战报,而今年双十一更是双双不再公布整体成绩单。这也意味着,过去同时弥漫着购物节喜庆氛围与头部平台纷争火药味的竞技场,已经逐渐变得冷静而克制。
十分有趣的是,天猫方面表示,今年天猫双11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而京东则称,2022年双十一京东实现“超越行业增速”,零售购物用户数再创佳绩。官方消息对比之下,似乎双十一的“造节”者淘宝天猫,在这届双十一上的表现,或不及京东。
「于见专栏」认为,双十一战场呈现这种局面,并非是一日之功,也并非出于偶然。这背后自然是天猫、京东两大平台的模式、品牌与营销、品质与服务的多维博弈。
用户回归理性,京东模式或更具吸引力
双十一活动持续10余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各大平台战后公布亮眼战报。但是鉴于近年国内经济受疫情冲击,持续下行,人们的日常消费已在不断收紧,因此购买力下降,也几乎成为必然。
有业内人士分析,大型电商平台不再高调公布战况,或许是因为今年双十一的成绩,并没有保持过去10余年持续高涨的势头、也没有太多值得炫耀的宣传卖点。
与此同时,随着拼多多、直播电商等新型电商平台的崛起,互联网用户的购物渠道、购物选择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无论是选择购物平台,还是筛选优质品牌、或者挑选入手时机、入手商品,也不再只是依赖双十一这种购物节大促。
也就是说,用户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留心,也能通过直播主播的推荐、各大品牌的日常促销活动中,买到称心如意、物美价廉的商品。因此,双十一电商平台的优惠,再也难以刺激用户的购物冲动。
据观察,使得用户购物心态变得更加克制而理性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互联网信息越来越透明,用户网络购物的决策逻辑,已经悄然变化。
对比天猫与京东平台的商业模式与消费者对于购物平台的选择,就可以对用户的这种变化窥探一二。
众所周知,京东与天猫的平台模式,在多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开放性平台,相当是开了一个大卖场,通过邀请第三方品牌入驻,做商品交易中介。
而且,淘宝天猫发展至今,甚至线下99%的商品,在其平台均有销售。只是淘宝与天猫的定位略微不同。淘宝上主要为中小型企业的店铺,甚至一些个人店铺,以C2C模式为主。而天猫更多的则是品牌旗舰店入驻,以B2C模式为主。但是其物流发货,都主要是由菜鸟网络联盟的第三方物流平台完成。
而京东则是采用自营模式,将品牌商品采购至京东仓库,直接通过京东物流配送发货。也就是说,相比阿里的淘宝天猫只是购物的中介平台只负责卖货,既不负责进货也不负责物流。京东则是商品直卖方,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均由官方自营。
由此,在用户最为关注的商品质量管控、物流速度与服务质量方面,京东通过自营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优势也不言而喻。
商业模式之争,谁能笑到最后?
淘宝天猫与京东平台的商业模式,也是天壤之别。更为直白的对比是,淘宝天猫实际上是靠卖流量盈利,通过收取商家的广告费、交易收费、店铺租金等获取收入。但是京东则主要靠大规模采购,获得成本更低、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来获得大规模的销量,从中获得差价利润。与此同时,京东非自营的部分业务,也同样会通过店铺租金、软件服务费等方式实现盈利。
也正因为二者模式不同,因此在商家开店、入驻方面,要求也不尽相同。作为京东自营模式的补充,目前京东也可以由商家申请入驻,只需要缴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对比之下也足以看出,京东的优势在于,其自营模式可谓“人无我有”,而在商家入驻经营方面,京东也毫不逊色。
京东模式的优势,通过双十一的亮眼数据就可以窥见一斑。数据显示,京东双11期间,近10000种农产品成交额超过10万元。超500个农特馆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贵州修文猕猴桃产业带成交额同比增长173%,高小猕猕猴桃同比增长超8倍,宿迁霸王蟹成交额同比增长超8倍,新疆天莱香牛同比增长超5倍,云南小粒咖啡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5倍。
这一方面得益于粮油、茶叶等初加工农产品销量的翻倍增长,另一方面源于京东不断地扩张新品种,据了解,成交额最高的100件商品中,超过50%是该类产品。
众所周知,数码电子等3C产品,一直是京东的强项,今年双十一的表现也十分出彩。据京东双十一期间的战报,11月10日晚8点,京东“双11”迎来最高潮。开场仅1分钟,Apple成交额即破10亿元。而开场5分钟,超高性价比家电商品售出超百万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也在双十一表现出了强劲的消费爆发力,4-6线市场成交额增速快,家电用户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5%。
而在工业方面,京东也充分利用其深入产业的优势,助力产业带动商家完成工业品的在线销售。
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来自广东顺德小家电产业带的商用饮水机成交额同比增长4.7倍,来自广东中山灯具产业带的商用吸顶灯成交额同比增长141%。
由此可见,京东无论是在盈利模式、还是商业模式方面与淘宝天猫相比,都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前期运营成本或许相对更高,但是其根基更牢、模式更稳。在这方面,通过二者的营收规模对比,就足以窥探真相。
2021年,阿里全年的的营收是5097亿元,而京东的则是7458亿元,二者的巨大差距肉眼可见。虽然目前京东净利润尚不及阿里巴巴,但是这只是因为阿里偏轻、京东偏重的模式区别,在成本上无法同日而语。
但是从消费者的购物服务体验,以及电商平台类企业本身乃至电商行业的长期发展来说,京东的未来发展空间显然更大,也更具资本、市场吸引力,竞争壁垒也必然更高。
虚实结合VS向实而升,京东或更胜一筹
据观察,双十一收官后,京东与天猫也都不约而同地通过企业新闻资讯,表达了对实体行业的关注。不过,二者的关注角度却有所不同,带来的实际效应,自然也大相径庭。
例如,马云早年即提出“新零售概念”。而在今年11月初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逍遥子”张勇有关“实体经济”的发言,也备受关注。张勇表示:“阿里将坚定加强核心技术投入,始终扎根实体经济。”
阿里方面的动向是,借助数字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浪潮,让参与双十一活动的商家更加多元化。据了解,有29万品牌、数百万中小商家、直播主播报名参与,商品数量高达2100万。值得一提的是,预售开始仅仅一个小时,就有上百个品牌成交额超过一亿元。
而在阿里借助其数字化技术,多元化赋能平台商家的同时,也让很多国货品牌表现强劲。例如,新锐的珀莱雅、薇诺娜、自然堂、花西子等品牌连续创下1小时内成交额破亿的记录。传统国货品牌海尔、美的等更是1秒内成交额就突破1亿元。由此足见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阿里背后的数字技术实力。
只是,细究阿里所谓的加码实体经济,却是通过一系列的“买买买”为其加码。公开数据显示,阿里系今年共投资了28个公司,其中实体经济居然超过一半,有15家,涉及赛道包括先进制造、医疗健康和虚拟活动等。
而且,与京东深入物流、仓储等一线实体行业所不同的是,阿里瞄准的实体方向,依然是高高在上的技术赋能,实际渗透到行业乃至产业、值得一提的也只有阿里云企业服务、本地生活服务板块。
京东则与天猫、淘宝完全不同,其将自己定位为“新型实体企业”,并不断通过实体场景,渗透到商品流通、服务交付的各个产业链条。与阿里走向实体的方向,可谓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例如,5月初,京东宣布完成服装、家居、美妆、运动、奢侈品钟表等商品和服务能力的深度整合,将现有时尚家居业务全面升级为“京东新百货”,并在京东App上线“京东新百货”入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app入口,京东新百货还将在全国重点城市布局新百货精选集合店,定位年轻用户群体,目前规划的首批城市包括北京、成都、西安等地。据称,其中第一家店已经于7月初在北京开业。京东在疫情肆虐之时入局实体经营,显然是其数年深耕行业的实力与底气使然。
据媒体报道称,在做出布局线下门店的决定之前,京东内部已经做了大量调研。线下门店需求不小,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拿店成本也较低,“正是入局的好时机”。由此可见,京东将平台“做实”,是有备而来、胜券在握。
结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的阿里巴巴,依靠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单靠中介模式,就打造了体量庞大的电商平台模式,并依靠这种轻资产模式,快速形成规模效应、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后,用户网上购物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阿里依靠“卖流量”的生意也早已优势全无。
相反,京东却因为早早开始了供应链、仓储、物流方面的布局,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重资产战略路线,因此得以夯实其未来十年的发展根基,可谓后劲十足。
对比阿里与京东在双十一的表现,似乎阿里的现在依然繁荣无比,但是未来却一眼可以看穿。而京东虽然在盈利能力上短期承压,但是未来却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甚至前途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