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知识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莘莘学子们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因为自古以来,“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就一直灌输在国人的脑海之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得渠道的方式就变得十分多样化,知识管理的理念也随即被提出。

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是将知识进行有机的统筹,语雀数字花园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其曾经作为阿里内部的一个工作软件,如今也进入了对外推广期,这与飞书的推广极其相似。但与飞书对垒钉钉、企业微信不同,语雀数字花园对标的可是知网、文库等早已成熟的平台。

知识管理工具大热,语雀数字花园意在分羹

知识管理因疫情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被市场迅速熟知并接受。并且随着人工智能、5G时代、远程办公等多元化地发展,知识管理这一领域也被注入了更多的可能与不确定性。据相公开调研显示,2021年国内知识管理市场价值将突破60亿,增长率达到25%,创近五年来的新高。

目前知识管理工具主打的是“知识与文档一体化”的模式。印象笔记等一些基于AI、大数据等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公司,就开始在此背景下突出重围,从BAT三家互联网巨头的严防死守中,闯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以印象笔记为例,其在对外宣传产品亮点时,突出的关键词就是“高效”、“记录”。这一点其实对于如今的学生、白领甚至是自由职业者都尤为重要。事情杂乱且工作琐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被一一牢记的情况下,配备一个高效且清晰的管理文档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但印象笔记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用户,记录日常灵感的一个首选,就在于其丰富且强大的人性化功能:多端同步自然不在话下,快速保存微信、微博、网页等内容,一站式完成信息的收集备份、高效记录、分享并云端保存等等,都能帮助用户抓住每一次脑洞大开的瞬间。

反观阿里,或者说是蚂蚁集团旗下的语雀数字花园,其同样也是以用户的笔记作为载体,并且利用时下非常流行的“打Tag”、“贴标签”等模式,让用户的笔记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但这一记录模式,似乎与市面上常见的软件如出一辙,从使用感上并无太多的新意。

并且数字花园这一概念,对于非互联网领域工作者而言,其实是相对陌生的。这一概念诞生于互联网早期,后经国外学者麦克·考菲尔德发扬光大。它是指基于数字工具,对想法、思考、灵感、笔记等多种内容进行不断收集、整理、输入、输出,最后形成一座关于个人知识和信息的花园。

据语雀数字花园设计团队负责人介绍,这一座专属于创作者自己的后花园,还自带大门。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主决定这座由自己亲手搭建的知识花园,是否要对外开放。而这一点是受到业内同行质疑的,因为若知识库不对外开放,那仅需要用到备忘录即可,无需用数字花园;若用了数字花园并且公开了,后续产生的种种纠纷又该如何解决呢,这其实也是语雀数字花园需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知识归属权。

内测数字花园很美好,市场能否接纳尚成谜

语雀数字花园的总负责人玉伯和产品负责人镜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今的语雀数字花园其实是在内部经过长达3年的孵化器,从2016年调试、优化至2018年,在阿里集团内部日活量稳定在万名用户以上后,其才被真正地面向公众开放。

而玉伯也透露,阿里内部如此青睐语雀数字花园,并且如今的日活跃用户能达到11万人次以上,归根结底有三个原因。

一是语雀数字花园支持Markdown语法,集团内部的程序员都习惯用Markdown编辑器做记录,语雀数字花园自然就会成为集团工程师的不二之选。而第二个原因也是基于第一点才诞生的:因为集团内部程序员占了大多数,“自来水”效应是十分强大的,日活量自然也就稳步上升了。

而最后一点就是管理层的大力推动。当时内部有很多知识管理平台,员工们都是各用各的,一旦需要沟通交流的时候就很复杂,语雀数字花园的出现就改变了这一尴尬局面。

但内侧的语雀数字花园如此美好,到了外部却可能遭遇滑铁卢,原因同样有三。

一是输入优势对于多数用户而言并不实用。前面提到其支持Markdown语法输入,但许多知识管理平台的用户,其实都是非技术岗。用户对于这类知识管理平台的专业需求,并没有那么高,因此在业内分析师看来,语雀数字花园在初期能够俘获的用户数量,比较有限。

二是整个平台是一种可选公开与否的方式,换而言之就是主动权在用户。面对这种情况,许多涉及到公司专利或者是业务信息的“灵感”,就不适合记录在这种多向开放的平台上。这无疑又刷掉了一波用户。

最后一点,就是市场上的可选择性非常多,用户即使有使用这类平台的习惯,语雀数字花园也很难成为用户首选。一方面是其是蚂蚁集团这种“半路出家”的企业所推出的产品,尽管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在产品的成熟度方面,还是与腾讯、百度、印象笔记等已经成熟、稳定的平台与欧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目前用户量还不足,知名度不高自然市场接受度也不高。

近期集团对于语雀数字花园的重视,其实在高密度、重深度的发布会、宣传会上就能窥探一二。但语雀数字花园似乎忘了回答市场两个关键问题:这个知识的版权归属权、后续是否要付费使用。

知识所属权存疑,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难题

在大数据时代下,“云”的概念被无限放大。云端数据、云端管理等等,可谓是层出不穷,似乎无论是什么领域,都能和它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在知识付费、知识所属权这方面,可是近年来创作者们所关注的热点。

知识付费平台,按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来划分,可以分为百科类和期刊论文类。百科类自然是以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为主;而期刊论文类则是知网、万方等占领高地。但无论是哪一种,在知识所属权这方面,其实都有待加强。

知网在近年来暴露出来的绝对话语权,是非常招人眼红的,而物极必反的真理,也在其身上应验。与知名学者的一纸纠纷,闹得纷纷扬扬,最终以知网的求饶告终。但这一下也敲醒了许多创作者的警钟:我的作品公开后,到底有没有获益?

这对于语雀数字花园而言,也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因为在语雀数字花园的推广策略里,有一个概念被宣传团队反复提及:语雀鼓励从最原始的积累、摘录开始,这些最细小的种子是花园最初的起点。想要从起点开始,最好能够用笔记忠实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感悟。记录的内容可以随意,但一定要学会分享。

分享就意味着自己的创作、自己无意中播种的一些灵感,能够被他人所看到、所捕获,再进行二次创作等等,那么这时又该如何界定这份知识的所属权呢,语雀数字花园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目前的宣传口径来看,语雀数字花园似乎有意无意地避开了这一点。

若说在记录方面语雀数字花园对标的是印象笔记,那么在到了后期公开花园之后,其对标的就是百度文库这类知识付费平台了。

百度文库作为一个知识传递的中转平台,它收取会员费或者是下载券的费用后,便会按文档的下载量,来付费给创作者,这也是为何百度文库出现短短几年后,就迅速占领了市场高地,在百科类领域一路高歌猛进,并且还让市场形成了良性循环:因为创作者获利,就更加有动力去创作,而对知识有需求的用户,也会不断地充值、付费。

而语雀数字花园,目前还未进入到收费阶段,后续是否会参考印象笔记或者是百度文库,对用户征收相应的费用,暂且按下不表。如何解决创作者对数字花园公开后,自己创作的所属权,是语雀数字花园能否长期俘虏用户量的一大关键。

结语

语雀数字花园的出现,的确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从记录到分享,拉动了创作者的全流程,让许多初次接触到这类平台的用户,也感觉到了新鲜感,但如何能锁住用户,并且让更多的花园建造起来,道阻且长。

不过随着知识付费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能够接受用一个合理的价格,来换取知识的储备。因此知识付费领域未来可期,只是语雀数字花园要如何突出重围,这才是令人好奇的点。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印象笔记 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