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季报披露已收官,市场又进入再平衡阶段。
(资料图)
整体回顾而言,有两个方向大概率将继续成为后市资金关注的焦点,一类是高景气运行的成长板块,例如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另一类则是估值处于底部并呈现复苏迹象的优质标的,比如商用车、工程机械等逐渐自主可控的上市公司,这从产业链几家龙头企业最近相继公布的2022年三季报数据,即可见一斑。以10月30日刚刚公布2022年Q3季报的潍柴动力为例。
一、智能物流业务Q3亏损符合指引,剔除该分部后的利润显著改善
整体而言,潍柴动力的三季度业绩依旧呈下滑趋势,尤其是净利,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主要受海外智能物流业务(凯傲集团)所拖累,若剔除该部分的影响后,其实可以看到潍柴动力于今年第三季度的净利,不论是较去年同期,还是上一季度均有大幅增长。
(数源:潍柴动力、凯傲集团财报;注: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按最新价格7.2计)
凯傲三季度的表现,基本符合集团在9月所给出的指引,因此市场对此已有预期。换言之,抛开这部分的影响,潍柴动力的核心业务表现良好。
二、重卡产业链:国内市场地位依旧稳固,出口提速
除智能物流业务之外,以发动机为代表的动力总成板块和以陕重汽为代表的整车整机板块同样是潍柴动力的核心业务,是其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六及局部地区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重卡销量持续低迷,但今年三季度起呈现回暖迹象,8月以来同比降幅已经缩窄,9月环比增长加快。
(图源:西南证券;左图:2021年以来重卡销量及同比增速;右图:2013年至今重卡销量及同比增速)
在国内重卡市场边际改善背景下,潍柴动力于重卡产业链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根据集团披露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潍柴动力的重卡发动机装机率超35%,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6个百分点。
在整车业务方面,陕重汽亦有亮眼表现。陕重汽于第三季度销售重卡超2.1万辆,同比增长23%,市占率14.9%,相比去年同期以及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均有明显提升。
可见,潍柴动力的发动机核心业务依旧稳固,也是本期潍柴动力盈利(剔除凯傲集团业务的影响后)明显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国内重卡需求的后市走向,目前多家机构持乐观态度。其中,西南证券在报告中指出,未来国内重卡市场需求的复苏,将获得来自三方面的动力支撑:
1)政策面,今年四季度我国收费公路货车通行费将减免10%、拟将政府定价的货物港务费标准降低20%等政策,将降低货运成本,刺激货运行业需求;同时,交通部约谈货运企业,要求不得恶意压价竞争,将保障运价相对稳定,进而稳住重卡市场销量。此外,关于加强基建投资、稳地产的政策陆续出台,也有利于重卡市场回暖。
2)行业面,一般我国重卡的更新周期大约为7年,2015年重卡的销量低峰的7年后恰好对应的是2022年,所以导致今年更新换代需求较低,而16、17年的销量均同比大幅增长,对应的7年后是23、24年,意味着23年起,更新换代需求有望大幅提升。
2)当年销量/上一年保有量异常低,未来重卡销量有望温和回升。回顾历史,当年销量/上一年保有量均在10%以上,假设10、11、12月销量分别环比-10%、-8%、-6%,2022年当年销量/上一年保有量也仅7.4%,这可能意味着更新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这一定程度上和经济不景气有关,但未来随着稳增长政策推动下经济企稳回升,重卡销量预计有望温和回升。
随着上述预期于四季度逐步兑现,潍柴动力的业绩有望进一步上修。
除了维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之外,潍柴动力在出口市场,仍延续上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显现出进一步加速的趋势。
根据分析师调研,第三季度,潍柴动力的发动机出口销量同比增长60%;同期,重卡整车出口销量超万辆,同比增长125%。今年前三季度,潍柴动力的发动机出口销量同比增长超40%;同期重卡整车出口销量同比增长77%。截至三季度末,出口重卡占重卡总销量已达四成,成为潍柴动力业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三、战略高端业务维持高增
除以重卡产业链为主的动力总成与整车业务之外,潍柴动力的战略高端业务亦表现突出,主要包括大缸径发动机、高端液压、高端农业装备等领域。
其中,大缸径发动机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销售超5000台,同比增长40%;对应期内实现收入同比增长75%;高端液压方面,全球实现收入19亿元。其中,来自于国内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超20%。另外,农业装备方面,根据潍柴雷沃于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公开信息显示,其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已超去年全年(如下图)。
(图源: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官网)
尾声
潍柴动力作为动力总成龙头,综合优势凸显,目前核心业务已呈回暖迹象。随着以重卡为代表的商用车趋势性回暖,业绩上修逻辑持续验证,优质的头部上市公司将重获资金关注,进而推动估值修复。另外,凭借一体化、多元化的横纵布局,有望充分享有诸多增长机会。
目前,潍柴动力股价处于上市以来的历史低位,风险补偿水平高。值得留意的是,商用车个别龙头企业的估值,已有触底反弹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