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烜/文


(资料图片)

“理性”和“非理性”是常用的一对概念。什么是“理性”,看起来很直观,细究起来却非常模糊。

以下棋为例,面对一个同样的局面,职业棋手和业余棋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并不能说业余棋手是非理性的。业余棋手可以往后看三五步,在这个视野之内,他做出了理性的决策。职业棋手能往后看数十步,他也在他的视野之内,做出了理性的决策。

为什么同样是理性,但不同的人(或计算机)做出的决策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我认为,这是决策空间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在简单的低维空间里,理性往往有唯一解。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或者很多的步骤)也当作维度,那么在多维的空间里,不同的答案其实都是理性的,不同的维度空间,或者说不同的世界,具有不同的理性选择。理性并不意味着唯一答案,而是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

现实世界的竞争,是维度众多、高度复杂条件下的竞争,不同的竞争者参与其中。客观上,大家都没有“上帝视野”,未来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知性。面对极端不确定的未来,人们需要做出理性的决策,力争得到预期的结果。两位资深学者的新作《极端不确定性》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

作者之一约翰·凯是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首任院长,另一作者默文·金教授担任过英国央行行长。两位都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他们旁征博引,探讨了在极端不确定世界中的生存之道。

全书首先挑战了流行的世界观。作者强调了流行的学术和教育总是追求确定的“小世界”中的理性。尽管近代科学在小世界理性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人们将“小世界”中的理性生搬硬套到充满极端不确定性的大世界中,甚至还将大世界中的理性称为“非理性”则是常见的错误。典型的错误是夸大、滥用概率的作用。常见的做法是盲目假设某些不确定性符合正态分布,人为忽略极端情况,这会导致投资或风险管理中灾难性的结果。“极端不确定性”应该是我们世界观中的重要内容。

在批判之余,作者探讨了“大世界”中的理性。作者强调,“在极端不确定性下,人们展开推理所依赖的前提条件永远无法呈现世界的全貌。基于不同的世界观,人们可能将截然不同的行为视为理性”。实际上,“在漫长的演化中,人类已经学会了许多应对策略和决策能力,能在尚未完全了解新处境的情况下做出决定”。讲故事是人们解释复杂情况的常用手段。当然,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讲出不同的故事,或者说“叙事”。参考叙事本身会演化,群体的互动和交流在叙事的变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统计数字和模型也在叙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要小心谨慎地使用,否则可能产生误导性的结果。

在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中,比如常见的消费品生意中,“多层次的理性的世界观”就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实际上,每个人(消费者)的头脑意识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有共同点更有不同点。最终不同的消费者会做出不同的决策选择,形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局面。要相信这些都是理性的选择,只是这种理性是对应不同层次而言的。

具有“多层理性”的世界观,深入研究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探讨社会群体中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消费品生意,判断消费品公司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相信不同的“段位”,能得出高下不同的认知。

在我看来,真正卓越的投资需要两项基本功,一是认识生意,二是认识市场。要更深刻地认识市场,多层理性的世界观也是重要的指导。市场由众多的主体构成,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没有主体是非理性的,只是大家具有不同层次、不同段位的理性而已。市场走势总是众多市场主体投票的结果,最终得票多的观点胜出,市场先生体现出一种“既机敏又平庸的理性”。如果必须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种“机敏的平庸”,我愿意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决策基于最容易证明的事,而不是最正确的事。”

关键词: 不确定性 业余棋手 认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