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是五一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当许多人都期待着A股继续节前的火爆行情时,有9000余名投资者却懵圈了:手中的股票怎么就ST了?
两只社保基金被坑
他们手中的股票不是别的,而是昔日的OA第一股泛微网络和如今的ST泛微(603039.SH),号称国内的协同管理软件龙头。
2020年11月,该公司市值一度达223亿,这个数字接近老牌ERP软件开发商金蝶国际当前市值的一半。作为腾讯系成员,泛微在资本市场上拥有不少和追随者。
在一般人眼里,连续亏损两个会计年份才会触发ST。但在2020-2021年,泛微营收分别为14.8亿、20亿,净利润为2.3亿和3.1亿,收入持续增长,盈利也非常稳定,满身光环的泛微之所以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主要在于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报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两起关联交易均未履行合法决策程序和信披,据此认定泛微内控存重大缺陷。
按照规定,这样的股票需要实施风险警示,单日涨跌幅限制在5%。
5月5日开盘,泛微便死死封住跌停板,挂了4万多手,一天下来仅成交100多万,换手率0.1%,大量投资者欲哭无泪,踩雷者发出了天问:什么时候才能开板啊?有热心的老股民回答说,这种情况通常会腰斩,并呼吁赶紧挂单走人,没有10个跌停板千万不要进去接盘。
其实,相对于小散,机构投资者才叫惨。
截至3月底,泛微前十大股东中,除了腾讯产业基金,还有嘉实和全国社保基金各有两只基金入围,包揽了第七、八、九、十共四个席位。
其中,嘉实新兴产业股票型基金持股最多,拥有413万股,占比1.59%,持有290万股的嘉实核心成长混合型虽然最少,但最惨的也是它,今年刚刚入局就踩了一个巨坑。
大部分公募基金都有规定不能持仓ST股票,嘉实新兴产业股票型基金、全国社保基金111组合、全国社保基金406组合、嘉实核心成长混合型基金四只基金很可能不得不割肉离场,这无疑又会对泛微的股价造成进一步的打压。
巨额投资者索赔或在路上
为了安抚股民,泛微火速出台了回购方案,拟回购资金总额在1.2-2亿元之间,最高价格不超过60元/股,未来六个月内实施完毕。实控人韦利东亦宣布增持不低于3000万元不超过5000万元的股票,但惊弓之鸟般的投资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跑路。
本能往往比任何理性的分析都更准确。
按照上市规则,ST后的上市公司在警示事项完成整改验收后可以申请恢复正常交易,泛微不是因为亏损而戴帽,最快几个月即可完成整改,然而,它的整改大概率没那么顺利。
从披露的初步整改预案来看,泛微完全一点诚意,全是套话废话,比如“严格责任追究、明确主体责任”、“加强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规范管理工作”、“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等,缺乏具体可供辨认的实际落地动作。
坊间认为,如果两起关联交易惊动证监会并招致立案调查,最终被认定存在信披虚假陈述或重大遗漏,上市公司还会面临巨额的投资者索赔。事实也是如此,倘若没有发生这个丑闻,你又怎么可能损失如此之大?
近一年来,泛微股价从79.61元一路跌到了37.75元,相当于1.1个泛微没了,倘若再迎来10个跌停板,那个画面哪怕想象一下都觉得心在滴血,而股吧里已经有人打趣说10块钱以下见了。
其实,如果是一个孤立的事件,ST的影响再大终都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屋漏偏偏逢阴雨的是,泛微眼下正面临一个更严峻的挑战,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17%,增幅相比去年全年腰斩。
如果你以为这已经足够差了那就错了,该公司的利润让人更加不安,1513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幅缩水了四成以上。这个现象才是最值得所有人警惕的地方,或许将成为OA第一股七年泡沫破裂的导火索。
泛微的泡沫要破了?
众所周知,软业服务行业要么是直销模式,要么是分销模式,前者由开发商直接向终端客户进行销售并提供服务,后者则通过第三方开发市场,合作伙伴从开发商处采购产品与服务出售给最终客户,开发商只跟自己的合作伙伴发生金钱关系,不跟最终客户产生交集。
2016年以前,泛微的营销模式跟大家差不多。吊诡的是,2016年也就是上市前一年,该公司突然发明了EBU模式。
如果一个人一年能够做到500-1000万的业绩,有意愿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单干,抢占市场,赚取更高的收入。起初,EBU人选只能来自泛微内部,后来扩大到了任何人。官方在2021新春年会上宣称EBU团队一年新增100多个,已经达到500多个。
泛微对外的说法是,这种包干到户的模式有助于充分调动销售大牛的积极性。不过,旁观者可不这么看,更倾向于相信此举的真实意图是为了做大营收规模,提高毛利率,以便获得更高的市值。
照一般人的逻辑,单子是我拿下的,合同当然是我跟客户签订。EBU并非如此,这些第三方团队获得订单后,都是由泛微跟客户直签,销售额算到上市公司账上,至于EBU的收入则由泛微以销售费用的方式返还。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泛微的营收、毛利率长期远高于同行,特别是毛利率常年达95%,比茅台还要高。识别能力低一点的投资者很容易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他们不会注意泛微的净利润低得可怜。
不仅如此,市值风云曾扒出头部EBU大多由该公司员工把持着,同时,泛微还向这些EBU提供惊人的预付款帮助其开发业务,这让人不能不怀疑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猫腻。
泛微内控曝光后,这样的疑问更多更大了:EBU与泛微有没有关联交易?有多少关联交易?泛微又有没有通过EBU故意做大营业额再通过费用的方式变相返还出去?当一个公司连最基本的内控体系都搞得漏洞百出时,你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做好更深度的管控呢?
今年3月底,这种预付款已经接近五个亿。都说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如果人们的怀疑属实,泛微的堰塞湖离崩溃不远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