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园区的落地已成轰轰烈烈之势。
早如老牌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专注生物医药产业的苏州BioBAY,晚如新近两年阿斯利康联合地方政府打造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区,它们在探索创新园区模式的同时,也展现着各地政府对医药健康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持。
近日,百洋医药集团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双方表示将共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医药健康科研创新示范新区。
对百洋医药来说,意义并非仅是跟随创新园区发展趋势落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这么简单。其标志性的意义在于——百洋医药开启生态化战略升级,从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向生态型Big Pharma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科研资源高度协同,“基地”落地门头沟区
我们不妨看下跨国药企在联合地方政府打造创新生命科学园区时所做的考虑。
在过去几年,阿斯利康分别与无锡市政府、成都市政府落地了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区。在选择时,无疑有地区区位因素的考量。无锡本身作为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可以面向海外市场,吸引来自全球的创新企业;而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大健康生态圈的兴起,让成都对于医药产业极具吸引力。
不难看到,区位优势、地方政策支持等将是与政府合作落地创新园区的企业重点参考的因素之一。选择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合作,可能正是因为百洋医药看到了门头沟区的区位发展优势:
一方面,北京市门头沟区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可期。近年来,门头沟区立足北京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重点功能区定位,着力培育医药健康产业。双方在达成战略合作后,门头沟区政府也将为创新企业在产业项目落地、人才引进及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医药科研资源协同优势明显。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落地在此,可以很好地利用丰富的医药科研资源。例如,“基地”首个落地项目百洋智心,本身是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合作,开展基于“人原代心肌细胞”的研究并进行后续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公司。百洋智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西山园区直线距离很近,交流便利。
此外,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北大等高校,也有望进一步带来优质的早期可转化的科研成果项目及科研人才。
实际上,打造创新园区是一回事,创新企业入驻是另一回事。创新项目在选择入驻时,除了考虑政策环境、产业配套等因素,还会评估其最终目标——商业上的成功——能否实现。那么,百洋医药在“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方面的“魅力”又是什么呢?
发力生态化创新,重点布局创新药械、转化平台
手握科研成果的科学家,在成果转化上往往面临多重阻碍。例如,很多科学家本身缺乏企业孵化和商业运作的经验。想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无疑需要配置各类资源。此外,对于资本来说,面对医疗领域层出不穷的种种“创新”,如何做好筛选,去培育真正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真创新”,也是一种考验。
而百洋医药,凭借其在科技创新培育孵化上的核心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方法论:
对于筛选项目而言,最重要的是专业的评估能力。通过专业评估能力(成药可行性、靶点竞争性与技术领先性)评价产品的技术壁垒,能够选择真正能优化医疗场景的产品,避免陷入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的困局。百洋医药过往第三方品牌商业化成功运营的经验和资源可以帮助其实现对项目的专业评估;
在项目孵化阶段,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场景,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素配置完善才能发展壮大。百洋医药在行业沉淀多年,有着极具优势的创新孵化能力,能够为创新企业提供药学支持、临床资源与行业资源和管理经验等;
对于企业来说,最终要实现的是走向市场走向商业化,实现企业商业价值。而百洋能够以成熟的商业化体系帮助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同时在资本化、产业化层面也能够为创新企业提供价值实现。
基于前期的发展积淀和生态化创新能力,百洋医药取得了部分成效。目前,百洋医药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和技术转化平台三大价值赛道进行着孵化创新。
在创新药领域,百洋医药目前投资布局企业包括莱博瑞辰(骨和关节再生创新药)、恩瑞尼(抗肿瘤创新药)等;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布局包括同心医疗(人工心脏)、百洋智能科技(医疗AI器械服务)、华科先锋(全周球面直线加速器)等;在技术转化平台方面,则包括普泰科(蛋白降解技术)以及本次签约落地的首个项目百洋智心等。
或许以百洋智心为例,可以更好地说明百洋医药发现项目的眼光及创新孵化的价值——
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心脏毒性安全性评价,有些药物即便已经通过了多能干细胞、动物心肌细胞的筛选,但结果可能仍与人的原代心肌细胞有很大差别。而人的心肌细胞又十分稀缺,无法像干细胞那样培养、增殖,因此在当下创新药研发心脏毒性评价领域有着很大的需求缺口。百洋智心正是基于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的合作,建立人原代心肌细胞的创新技术转化平台,未来将在药物心脏毒性安全性评价、心脏疾病早期预警及诊断试剂、创新药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平台战略升级,迈向生态型Big Pharma
为何说如今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尤其是百洋智心项目的落地,标志百洋医药从第三方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向生态型Big Pharma的转型升级?答案或许要从百洋医药发展历史中寻找。
根据过往发展来看,百洋医药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定位都是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
从2005年成立以及之后的第一个十年内,百洋医药将重心放在做品牌上。随着医疗产业变革,百洋医药也从品牌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构建起了以品类洞察及品牌运营、全数据平台客户管理以及支持长期运营的机制等三大能力为核心的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
借助商业化能力,百洋医药建构“品牌高速公路”为上游工业企业提供全渠道解决方案,提升品牌运营效率,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在过往发展中,百洋医药孵化出了进口钙领导品牌迪巧、消化不良领导品牌泌特、抗肝纤维化领导品牌扶正化瘀等多个品类品牌,并与上百家上游企业形成了稳定合作关系,目前其已形成OTC及大健康产品、OTX等处方药、肿瘤等重症用药三大品类矩阵。
基于专业的商业化能力,百洋医药正在朝着“生态化创新”的战略迈进——以优化医疗场景为导向,以科学家为核心,关注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早期研究成果,不断挖掘、孵化有独创性、能真正优化医疗场景、市场前景好的科研成果。同时,依托上市公司平台,凭借百洋医药的商业化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帮助创新企业少走弯路,提高科研效率和专注度,助力创新企业实现商业价值。
写在最后
从整体来看,我国医药科研领域始终存在着“真正的创新”少、科研成果转化难、能切实应用于临床的成果稀缺等痛点。而这些痛点能否克服将意味着我国医药产业能否真正实现腾飞。
目前,百洋医药的探索路径是:以商业化平台为基础,以优化医疗场景为导向,与国家队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培育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科技产品及解决方案,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企业间合作打造产业集群,进而构建“个体有专长、整体有协同”的生态型Big Pharma——这在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中无疑将具备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