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互联网行业调整的这两年,大部分头部公司市值都已腰斩,当下降本增效尤为重要。尽管美团2021年在二级市场募集了近百亿美元,大额的资本性支出压力依然是巨大的。

本刊特约作者 乔令/文

毫无疑问,2021年之前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高光时刻,其实全球市场也就只有中国和美国才有大市值的互联网公司,而这一切都结束在了2021年。

其中,美团(03690.HK)港股市值缩水了2万亿港元。

美团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营收1791.28亿元,同比增长56%;经调整净利润亏损155.72亿元,上年同期盈利31.21亿元。其中四季度收入495.23亿元,同比增长30.6%;经调整净利润亏损39.36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4.37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更好的反映了公司主营业务的变动,加上其他非经常性业务产生的损益,美团2021年全年亏损235.38亿元。

外卖业务隐忧

美团在外卖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60%,基本已经形成垄断,对上游的B端及下游C端都具备了较强的定价权。

外卖平台为商家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技术平台以及配送服务,而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丰富的SKU以及配送服务,所以外卖的核心其实是配送。

而美团的盈利模式可以有很多,对商家收取配送费以及抽佣,这部分的收入大部分分给了外卖小哥,以及给消费者补贴。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积累用户然后通过流量变现,比如酒店、机票、旅游,还有金融贷款等,这才是美团模式的核心。

到2021年四季度末,美团的交易用户从上年的5.1亿增长至6.9亿,同比增长至35.2%;活跃商家数量从上年的680万增长至880万,用户平均年交易笔数也从28.1增长至35.8。

这说明美团近一年来的市场下沉策略是有效果的,同时也反映了新冠疫情之后消费者在美团的活跃度更高了。

美团外卖业务一直在盈利,2021年餐饮外卖总收入963.12亿元,经营利润61.75亿元,经营利润率增长至6.4%。

可见,外卖业务仍是美团的支柱业务,其中包含了配送服务542亿元,佣金收入285.47亿元,广告收入114.35亿元,以及其他服务(包括利息收入)21.26亿元。

这块业务最大的隐忧就在于,政策正在督促美团为商家降低商户服务费标准。从财报数据可以发现,配送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合计占比超过了86%,如果真降费的话,美团外卖业务可能会亏损。

对于美团来说有两个可选项,一是直接降费;二是降费后,提高其他费率,以及减少对C端的补贴或者直接涨价。

不管怎么选,对美团的业务都是负面影响,如果提高C端费用的话,那用户的活跃度会不会下滑?用户增速会不会下滑?这都是问题。

巨额配送成本

美团的整个成本结构中,最大的支出是给快递小哥的配送费用,配送服务收入虽说有542亿元,但配送成本却高达681.83亿元。也就是说,美团还要从其他收入中挪100多亿元来补贴配送。

此外最高的就是销售费用,说白了就是买量成本。2021年销售费用406.83亿元,同比增长94.82%,金额超过了2018年和2019年两年的销售费用总和。

对比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就能发现,外卖的利润率低就是因为配送的成本太高,而不需要配送的到店、酒店及旅游这块业务,2021年325.3亿元的收入就贡献了140.93亿元的经营利润。

当然,这块业务同样面临为商家降费的问题,同时因为疫情,到店短期内也会受到影响,预计会在2022年上半年财报中看到反馈。

新业务继续亏损

新业务板块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84.4%至503亿元,经营亏损从2020年的109亿元扩大至384亿元,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8.7%至147亿元,亏损额从上年60亿元扩大至102亿元。

新业务中两块最主要的业务是社区团购和美团买菜,阿里、京东和拼多多都在做。

在大环境紧张的情况下,美团不仅没有收缩,反而在加大投入力度,可见美团对社区团购业务发展的坚决。

社区团购和买菜表面上属于一个业务模块,但其业务模式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社区团购是以一群人为单位,相对来说更注重低价的电商服务。比如某团长推荐了一个折扣比较大的菜品,于是大家纷纷下单,然后在次日到团长家提货。买菜是以个人为单位,更注重时效性和用户体验。比如消费者今晚要做饭,就可以在某电商买菜平台直接买菜,然后半小时内就能送货上门。

在配送方面,社区团购比买菜的配送频次更低,对物流配送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本质上属于“下沉市场”的生意,而买菜则是高端市场的生意。比如盒马,其实价格并不便宜,只是解决了便捷的配送问题。

但当下不论是社区团购,还是买菜,其核心竞争力都是低价,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补贴去吸引用户,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所以这块业务什么时候能盈利是个大问题。

同时因为参与进来的都是资本雄厚的厂商,也都是在上一波电商大战中的胜者,不缺钱,也不缺资源,因此竞争会更加激烈。

对于美团来说,其优势在于已经拥有几百万的骑手,在便利店、药店及外卖的配送上已经培养了用户习惯。与饿了么相比,美团的商家更多,覆盖的城市面积更广,SKU品类更丰富,这是美团坚决要转向社区团购的核心原因,它只需要解决仓储物流供应链问题。

对于拼多多来说,优势在于拥有遍布下沉城市的庞大商户,手里有大量的个体户以及农户资源。掌握着更多的下沉市场商品信息数据,在下沉市场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口碑,这些商户可以直接在拼多多上卖货,拼多多只需要解决配送和供应链的问题。

对于阿里来说,本身也是零售巨头,下沉市场有淘特和闲鱼,旗下也有大润发、盒马及饿了么,在仓储、配送和供应链上已经非常成熟。阿里的规模效应其实已经跑出来了,无论是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都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其发展下去,当然阿里在新业务上的亏损也是很可观的。

京东的情况跟阿里差不多,本身有完善的自建物流体系,收购达达以及入股永辉后,供应链以及配送方面得到了更多的补充。其实京东一直走的是高端路线,相对更注重用户体验。最近京喜的裁员,也更加说明京东未来的路线会偏中高端。

所以,参与的头部厂商都具备较强的优势,这就意味着,美团的新业务可能会一直烧钱,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盈利很艰难。

如果在一年前的话,还有可能通过并购整合缓解一下这种竞争格局(O2O当年就是这么干的),但现在,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大环境下,行业再出现垄断性超级巨头的可能性在降低。

但社区团购已经成为了零售型互联网公司的新增长曲线,尽管这块业务短期无法盈利,但也是农业互联网化最靠谱的故事了。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不断地找到新的增长点,比短期的盈利更重要。因为代表着互联网估值的逻辑从来都不是利润,而是新的故事和增长点。但随着监管变化,近期互联网行业也迎来了大裁员,几乎重点砍的都是过去几年扩张较猛的新业务。

回顾互联网行业调整的这两年,大部分头部公司市值都已腰斩,员工持股的股权也在大缩水,当下降本增效尤为重要。

所以,尽管美团2021年在二级市场募集了近百亿美元,大额的资本性支出压力依然是巨大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关键词: 同比增长 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