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某投资者因中签新股普源精电后想弃购,但由于资金被券商提前冻结,新股上市后破发导致该投资者出现亏损,结果投资者要求相关券商赔偿损失。该故事既说明券商提前冻结资金的举措值得商榷,也是新股现阶段表现的一大缩影。

近期,沪深股市再次上演新股破发潮。截至4月11日,2022年以来A股上市新股有85只,其中44只破发,首日即出现破发的就有23只。数据表明,今年以来新股破发占比51.76%,首日破发占比27.06%,其比例明显均不低。

整体而言,新股破发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其一是新股挂牌首日破发愈演愈烈。像普源精电作为国内示波器的龙头企业,上市首日跌幅达34.66%,也刷新了今年1月翱捷科技创下的33.75%的跌幅纪录。中一签亏损在万元以上,也难怪投资者要向券商索赔了。

其二是新股上市后破发的幅度越来越大,也导致投资者亏损严重。多只新股由于上市后持续下跌,其股价离发行价渐行渐远。相比于发行价格,目前股价跌幅超过30%的新股比比皆是,像翱捷科技发行价格为164.54元,11日收盘价为63.61元,下跌超过100元,幅度高达61.34%。中签投资者如果没卖出的话,亏损可想而知。

其三是破发新股基本上集中于注册制下的科创板与创业板。以挂牌首日即破发的23只新股为例,其中,科创板16只,创业板7只。相对而言,科创板挂牌首日即破发的新股更多,这也与科创板平均估值水平高于创业板密切相关。

新股破发现象愈演愈烈,个人以为既与今年以来行情低迷有关,客观上也与其发行价格高企有关。从上证指数、深成指数、创业板指数三大指数走势看,自2021年12月中旬开始A股已步入调整,特别是今年2、3月份叠加地缘政治紧张、全球市场一片风声鹤唳的背景下,新股的表现无形中会受到影响。而从发行价格上看,发行价格高企亦是不争的事实。发行价格越高,破发的风险越大。许多个股之所以破发,其发行价格较高“居功至伟”。

注册制下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新股发行价格、节奏、规模等由市场决定,以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市场化发行不仅导致“新股不败”神话破灭,也导致新股破发成为常态。不过,像今年新股所出现的破发现象,显然不能称之为“常态”了。毕竟,新股破发特别是大幅破发的背后,投资者所遭受的损失也是实实在在的。

也正因为如此,投资者在打新时,既有必要保持一份谨慎心态,对市场也要有敬畏之心。对于打新,多种情形下应该敬而远之。比如发行价格较高的新股不打。新股出现破发潮,发行价格高企是罪魁祸首。即使是在行情低迷时,如果发行价格较低的话,新股破发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但如果发行价格较高,即使是在行情转好时,同样存在破发的可能性。

亏损的新股不打。科创板16只首日破发的新股中,亏损上市的新股就占据5只。科创板与创业板实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亏损上市不再有制度障碍。但亏损上市的新股,既不能为股东带来分红,而且今后的业绩与成长性还是未知数。更值得注意的是,亏损上市的新股,如果不能改变亏损的状况,其今后退市的可能更大,也意味着投资亏损上市股票的风险更大。对于这样的新股,规避风险的最好方法是远离。

此外,对于发行市盈率远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水平的新股也要规避。某些发行人与保荐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其发行市盈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为新股的破发埋下了伏笔。现实案例中,大族数控发行市盈率108.4倍,其行业平均市盈率为38.88倍,两者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思林杰发行市盈率75.6倍,也远远高于所属行业34.78倍的市盈率水平。这样的新股上市,估值回归是必然的,破发或不可避免。因此,对远高于行业平均发行市盈率的新股,同样需要用“脚”投票。

关键词: 新股破发 发行市盈率 谨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