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看到上海这个城市停摆了下来,我的心里是说不出的难过。病毒在朝着越来越弱的方向演变,传播力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演变,而疫苗的接种率却越来越高,但我们的防控却越来越极端化。这真是的不应该。我们以强大制度优势跑赢了疫情的上半场,在依靠科学的下半场,我们却沦为了世界的笑话。
上海有国内顶级的一批专业医生,我还是呼吁国家疾控中心,就给上海一次试点的机会,让上海的专家们以科学、专业的层面放开探索新的疫情管控模式。我相信上海是绝对有能力在城市不停摆中,实现科学的管控。
我恳请国家卫健委与国家疾控中心的科学家们给上海一次机会,让上海的医生与专家按照自己的专业意见来探索新的防控模式。真的不应该将症状的拉去集中隔离,也不应该把小孩子拉去隔离,不应该让重症的无法救治,更不应该让正常的病患一再无助的死去。
目前几个新的毒株出现,不论是苏州的还是英国的,其实让我们看到的是病毒的毒性是越来越弱,但是传播力的越来越强。那么,在疫苗的有效接种下,只要疫苗接种后的有效抗体率足够,我们是完成可以快速自愈的。这个病毒在感染层面来看,跟流感是非常相似的,同样的毒株在感染之后是会产生抗体,不会再感染。但是新的变异株出现,就还是有可能再感染,而症状则没有流感严重。不过要说明的是,要基于有效的抗体接种。
因此,我有三点建议:
1、允许上海进口复必泰,在上海优先对老人及5岁以上的小孩展开接种;
2、允许上海不搞防疫运动,集中救治重症患者,其他人员恢复流动;
3、允许上海开展全员抗体筛查,对于不同抗体值的人群补接种mRNA疫苗。
上海在这次疫情的情况下,有专家似乎也有考虑过引进辉瑞的疫苗,或者说引进复必泰的mRNA疫苗,但是不知道目前的阻力到底在哪位科学家哪里。我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与专家,应该给予支持,至少让上海先引进一部分,将老人与儿童这些重点保护人群先加强接种。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复必泰由于进入市场的时间相对比较久,并且在全球被应用,其每一期的临床也相对比较快,范围也相对比较广泛。并且复必泰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包括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和儿童,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此外,复必泰也是目前唯一一种在全球得到大样本临床与应用的疫苗,副作用也相对比较小,有效性也是目前最高的。我们是否考虑先引进一部分,在上海先试点,就针对于老人与五岁以上的儿童实施接种。然后我们就在上海,在社会恢复自由流动与防控之前找到一种平衡,探索新的动态清零与精准防控的模式。(注:我不认识复星医药,也不是推广复必泰,只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谈论。)
其实民航局处理这次空难事故的方式方法是对我们的疫情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我们在黑匣子数据恢复方面有困难,就实事求是的态度,将黑匣子送到美国,在技术层面上展开合作。毕竟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起步相对于西方比较晚一点,这些年奋起直追在很多领域都已经赶超上了,但是并不是全面的赶超。而在现代生物科学这个比较新的领域层面,民航局的思路或许给我们提供了启发。
当下,我们确实不需要再去讨论哪种技术的疫苗更有价值与意义,只要能在接种之后真正实现精准防控与动态清零,在疫情防控与国民生活正常化之间能构建平衡的疫苗技术,就是有效的疫苗技术,就是好的疫苗技术。一边是随着疫苗的接种之后不断的放开自由流动,一边是病毒朝着越来越弱的方向演变,一边是疫苗两针、三针的接种,一边是防控朝着越来越严格的方向演变。
而现在是上海,过度的医疗资源投入到了轻症的隔离上,导致一些重症与一些正常病患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网络上已经是各种录音、视频、求救,这些信息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流传到了海外,上海这样一座有着国际顶级竞争力资源、人才的城市,却无法展开科学的防控。这确实让很多老百姓的认知与心理难以理解,或许对我们的科学家在疫情防控与疫苗研发层面产生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已经是疫情的第三个年头了。
而我们救治与防控的原则其实也是为了降低死亡率,也就是为了救治重症患者。如果疫苗是能够有效的预防重症,降低死亡率,那么我们防控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我们或许更需要考虑的是释放医疗资源救治一些需要救治的人员,并不是新冠才是病,而因为防控而造成了其他死亡也是我们的科学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原则与生命,到底如何在精准防控与动态清零之间寻找到平衡呢?请国家卫健委与疾控中心的科学家们,站在科学的角度,如果我们这些科学家是这样的对待科学的事情,我们的孩子改怎么样对待科学?
也请给上海一次探索新病毒变异情况下的,基于科学的动态清零与精准防控的防疫探索机会。只要医疗资源没有出现挤兑,只要重症救护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我们就大胆的让上海在民生与防控中寻找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