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刚刚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标志着我国氢能产业已经拉开全面发展的序幕。3月27日下午,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举办的“氢能产业论坛”上,来自主管部门、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的人士展开了针对性深入探讨。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进展如何?未来商业化路径走向何方?
1
陈清泉院士:氢能迈向规模示范新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围绕“氢能迈向规模示范新阶段”论坛主题,提出了以下观点:
1、我国化石能源只能打减量牌,我们必须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能;
2、可再生能源需要储能来解决稳定供应问题,氢能可以解决大规模电力的储存问题;
3、我国质子交换膜关键材料技术和大型化方面还是有短板,低成本技术仍然未解决,产业化速度应该尽快提升;
4、仅仅依靠技术不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和迎接新的挑战,必须将人文世界、物理世界、信息世界深度地融合。以“四网四流”融合推进碳中和、促进数字经济。
陈清泉院士指出,“四网四流”有三个载体:第一个载体是区域的智能能源管控中心。第二个载体是电动汽车,也是移动的载体储能。第三个载体是光伏的建筑,也是一个发电厂,发电多余的可以跟电网连接,可以制氢,可以给电动汽车充电。所以我们通过这三个载体,把电力网、能源网区域网结合,从纳米网一直可以连到区域网的国家电网。
2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氢能产业下一步的发展面临国内外两个重大发展背景
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产业仍处于初期阶段,仍面临着诸多掣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推动氢能向更深、更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氢能的经济可适用、企业可盈利、应用示范可持续、各类基础设施可融合、投资和金融可议价等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进步的关键,除技术创新外,快速降本也尤为重要,以燃料电池降本为例,一方面可以从整合集成、变更材料等维度出发,在提升性能的同时,推进技术降本。另一方面,加速规模化也是实现降本的有效途径。”于民建议,建立可复制的绿色产业生态。如张家口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丰富的风电资源为基础,将绿电资源与绿氢技术相结合,通过有效的市场拉动,快速完成了集制氢、加氢、氢能装备制造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为一体的产业生态的搭建,为其他地区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外,支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氢源端和政府端、政策端给予支持。首先,氢能供应保障体系需要跟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节奏,于民建议建立涵盖制、储、运全链条的经济低碳氢能保障体系,引导绿氢制备,提升氢气储运能力,适当超前布局加氢站。
在政策方面,建议拓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将基础好且地方发展积极性强的成都、重庆等地区纳入示范城市群,以规模化发展支撑产业化进步。
3
亿华通常务副总经理于民: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示范的新阶段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民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示范,中国已经掌握了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开发核心技术,产品在功率密度、低温启动能力、经济性等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产业链建设方面,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自主化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等系统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正在进行批量化验证;车载氢系统方面,高端碳纤维基本实现攻关,部分高压管阀件也有企业重点攻关,预计经过四年的示范,燃料电池汽车专用部件有望实现完全自主,对产业降本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示范的新阶段。未来车用市场仍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于民指出,基于城市群示范计划,节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预测,市场以城市群为中心,进行商业化示范运营,车端成本有效下降,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领域拓展至线路固定,便于进行加氢站建设的中重卡,及中长途旅游客运,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10万辆,车用氢气需求将超过20万吨/年;到2030年,随加氢站网络建设成果初具成效,各环节成本进一步下降,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领域逐步扩展至汽车应用全市场,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车辆规模超过100万辆,车用氢气需求将达到400万吨/年。
4
国电投氢能首席技术官柴茂荣:冬奥会在实际执行中平原也用氢
国电投氢能首席技术官柴茂荣也发表了以”氢能迈向规模示范新阶段“的主题的讲话。柴茂荣指出,在北京冬奥会上,我们原来提出来的是“山地用氢,平原用电”,最后在实际执行中平原也用氢。这次冬奥会一共是三个赛区,北京赛区主要承办开闭幕式,还有所有的冰上项目、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在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该场馆可接纳170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国家电投在北京赛区共投入了120辆氢能大巴,其中30辆备用。
关于氢能产业,柴茂荣表示这是国家电投氢能的一个商标,国电投氢能旨在完全自主化的从催化剂到质子膜、到膜电极、到双极板、到电堆、到系统的生产。
5
壳牌氢能事业部亚太区总经理陈肇南:端到端的一体化和规模化发展能加速降本增效
壳牌氢能事业部亚太区总经理陈肇南则认为,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初期,很难保证绿氢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盈利,如果每一个环节从一开始都是各自为政都要盈利,那终端用户的氢气价格就很难降下来,更不用说和传统化石能源进行竞争。所以陈肇南表示,与其下重注在某一到两个产业链环节,壳牌更倾向于贯穿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端到端的一体化和规模化发展,加速降本增效,给终端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陈肇南表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需要有更多跨产业链的合作,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氢能产业“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的目标。氢能在中重型车辆方面的应用应该是深具潜力的,但在现阶段行业发展才刚起步,无论是氢能燃料电池重卡、加氢站还是电解槽,每个产业链的技术都没有完全成熟,还不具备规模化效应,所以抱团取暖的重要性在这一刻就凸显了。车厂希望有订单,能源供应商希望有稳定的氢气需求,车队用户希望有便利高效低成本的车型选择和燃料供应网络,如果大家能够把彼此的诉求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的目标。
6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4项绿色氢金融措施
“氢能产业链涉及环节和应用场景众多,发展空间广阔,未来有望发展成为亿万级的大市场。但目前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前期,无论是技术研发创新、应用项目落地,还是企业做大做强,都离不开金融投资的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表示,要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氢能全产业链仅到2030年就需要70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包括制氢三千亿美元,氢能运输分配两千亿美元,氢能末端利用两千亿美元。
王乃祥表示,环境权益交易方面,我们可以研究探讨,在主管部门指导支持下,将氢能产业发展应用过程当中实际形成的碳减排量开发为CCR等自愿减排量的可能性,通过绿色交易所进行交易,为氢能产业发展应用带来额外的经济激励。第二方面,是在绿色公共服务方面,绿色交易所多年来一直在市交通委等主管部门指导下,具体办理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的发放,协助推进货车油改电等工作,未来在落实政府低碳交通政策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寻找氢能产业在交通领域的有效应用场景。第三是在低碳发展服务方面,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深耕减排标准和减排算法的研发,联合专业的机构共同探讨,研究开发氢能产业相关的碳减排核算标准,为氢能产业企业提供碳综合咨询服务。第四方面,是在绿色金融服务方面,我们正在研发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为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进行碳核算、绿色评价、绿色投融资对接和环境信息披露。未来可以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以及各机构共同建设轻能产业绿色项目库和企业碳账户服务氢能产业企业的绿色投融资活动。
7
北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史英哲:构建‘1+2+4+N’的氢产业政策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史英哲指出,破解氢产业投融资困局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比如需要培育互利互盈的产融合作生态体系,探索规模化商业模式。“因此我们提出,构建与‘双碳’目标相一致的‘1+2+4+N’的氢产业政策体系。通过战略导向、公共部门的财税政策、绿色金融的精准支持,我们需要去探索去规模化、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来构建互利互盈的产融合作的氢产业生态。”他说到。
史英哲指出,要发挥公共部门在氢市场创设期的多重作用,我们的政府要发挥很多作用:一定要把地方科技金融体系发挥好,一定要把氢能产业纳入到地方科技金融体系需要重点支持的内容之中。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投入的杠杆效应,首先要精准支持,通过财政资金推动示范项目的建设,并且要对一些关键细分产业,尤其是一些产业适合地方的相关特色,通过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相关细分产业,或者是示范项目建设。另外是广开门路,建立氢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引入国际赠款、优惠贷款、基金会等优惠资金,广开资金的来源。还有财政资金,或者是财政政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稳定预期,我们强烈推荐采用碳差价合约,对于一些项目通过这样的措施来稳定项目的预期回报。同时加强需求侧公共政策协同支持。
史英哲强调,另一个支柱就是强化绿色金融对氢能全产业链的创新支持。首先就是要把绿氢全产业链纳入各项绿色金融的标准之中。在当前绿色金融的标准,我们要尽快建立适用于氢能产业的分类标准,引入绿氢全产业链项目。二是建议加强绿色信贷对氢能基础设施的支持;同时一定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也要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来支持氢能产业。还有就是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支持氢产业,包括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地方政府债券,为示范的项目进行融资,我们知道地方政府债券他的资金用途比较灵活,也比较有力量。
史英哲指出,另外还要创设氢能证券指数和相关氢能投资基金,为我们的市场有兴趣的投资者提供参与的便利。要鼓励各类绿色发展基金来加大对氢能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通过资本支持以及市场化运作来使得我们的技术实现攻关,实现创新。同时,完善氢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善氢产业的标准、安全标准、认证机制,推动氢,尤其是绿氢的现货交易,包括研究氢的期货产品。建立和完善氢产业统计制度和碳减排方法学系统的研究,并且推出来。另外还要鼓励氢金融新兴业态的发展,包括核查减排研究机构等等。
另一方面,强化氢能数字化发展与共享机制建设。比如说加强氢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使企业跟金融机构来对接,比如说要建立氢产业链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让大家更多的降低信息成本,共同发展。另外,要搭建绿氢产业链技术资化平台,使得我们的绿氢有源可溯,也可以基于区块链技术发展来实现绿氢的溯源平台。
8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王贺武:基本形成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应用等完备的产业链
“自科技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启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以来,经过20年的科技投入,以燃料电池汽车为氢能应用的先导已经初步掌握了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整车集成和氢能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基本形成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应用等完备的产业链。”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王贺武在会上指出,中国也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体系。
9
JM高效自然资源板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钱挺:到2050年,在需要高能量密度的重载场景会普遍应用到氢能
在庄信万丰高效自然资源板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钱挺看来,全面推进电气化是实现能源消费端脱碳、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的必然选择,预计到205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会翻倍,在需要高能量密度的重载场景会普遍应用到氢能。此外,洁净氢作为工业原料或者还原剂的作用,也是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等高排放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重要抓手。
编辑:氢氢我心 校对:风氢扬 审核:氢云小仙女
来源:氢云链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