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格隆汇新股了解,上海盟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盟科药业”)将于3月25日(本周五)在科创板首发上会,中金公司为其保荐人。

此前,笔者已在《盟科药业科创板IPO:2018年至今亏损4.39亿,仅一款产品获批上市》一文中介绍了盟科药业相关产品及经营状况。下面,我们再从不同维度来扒一扒这家公司。

1、研发投入两连降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盟科药业的基本情况。

盟科药业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以治疗感染性疾病为核心的创新药企业。由于公司2021年6月1日以前尚未有产品商业化上市,因此尚未实现收入及盈利。2018年-2021年H1,公司连年亏损,分别为-1.50亿元、-1.15亿元、-8632.72万元、-8680.58万元,累计亏损达到4.39亿元。

正因如此,期间内,公司营运资金依赖于外部融资,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分别为-1.49亿元、-1.12亿元、-8934.24万元、-9159.1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2020年,公司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但其研发费用持续下降,由1.42亿元下降至5428.20万元。

作为一家尚处于研发阶段的创新药企,其研发投入不断下降,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产品研发能力及进度。目前,其产品管线主要聚焦于治疗耐药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感染,首个商业化产品康替唑胺,已于2021年6月1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上市。

如此看来,公司仅有一款商业化产品,其余大部分产品仍处于临床阶段或临床前研究。处于临床阶段药物有2款,其中MRX-4已完成美国II期临床试验和中国I期临床试验;MRX-8正进行美国I期临床试验,并已提交中国IND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公司经营规模较小,且无自主生产经验,盟科药业选择委托并计划继续委托第三方合同研究组织(CRO)、科研服务机构及医院等第三方机构管理实施公司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相关活动,一定程度上在研发环节依赖第三方。

不仅缺乏研发能力,公司在药品生产方面亦是如此。由于MAH制度,盟科药业采取委托生产的模式,通过第三方进行商业化阶段的产品生产工作,如此一来,公司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无法保证其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及药品的质量,一旦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对公司的日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产品价格下降风险

目前来看,盟科药业寄希望于唯一一款上市的康替唑胺在中国的商业化情况。

康替唑胺为新一代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与同类的抗菌药物利奈唑胺利奈唑胺均属于噁唑烷酮类药物。目前中国已有16家药企的利奈唑胺仿制药获批上市,并有21家药企的噁唑烷酮类仿制药正处于临床研发阶段。

尽管相较于已上市的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抗菌药物,康替唑胺具有良好的的抗菌活性、安全性、以及与不良反应少、诱导耐药风险低、潜在适应症广等多重优势,但在商业化道路上,公司已经晚了一大节。

而在较多仿制药已上市的背景下,降价是必然趋势。2020年8月第三轮国家带量采购招标中,利奈唑胺口服常释剂型降价85%-90%,在2021年6月第五批国家带量采购招标中,利奈唑胺注射针剂降价75%-90%。

与此同时,康替唑胺已于2021年12月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纳入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乙类),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执行。该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初期医院终端销售价格为6500元/盒,根据以往经验,纳入医保后将降低终端销售价格,若产品价格相比纳入医保前有较大幅度下降,则将会对公司未来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3、小结

作为一家创新药企,盟科药业与多数药企一样尚处于发展初期,其整体经营规模较小、在研产品管线较少、且尚未实现盈利。唯一一款商业化的药品,一上市便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及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风险。对于盟科药业而言,其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存在一定不足的同时,其产品市场推广缺乏经验。公司最终能否成功上市,还有待考验。

关键词: 利奈唑胺 期临床试验 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