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高层的重磅表态稳定政策预期,为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港、A股也迎来了大反攻行情。在这之中,自2月中旬以来连续陷于阴跌状态并一度创下五年新低的中国平安也实现了绝地反弹,3月16日-18日连续三个交易日,中国平安A股累计涨12%、H股更是大涨23% 。
在暖风政策行情之下,平安于17日交出了上市险企首份年报,即便过去一年疫情仍在反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平安依旧向市场交出了一份稳中提质的答卷。
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79.61亿元,同比增长6.1%,营运ROE达18.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016.1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在股东回报上表现诚意满满的平安,这一次继续大手笔分红。2021年平安向股东派发股息每股现金2.38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合计分红约431亿。这已是中国平安连续10年提升现金分红。
此外平安此前于2021年8月启动新一轮股票回购方案,而截至2021年12月末已回购约7777万股,共计39亿元。按回购上限100亿元来看,这也意味其还有60亿元的回购空间,而随着当前强势反弹行情的到来,不排除后续在上涨窗口期有望加码。
大家都知道,作为曾经A股最为瞩目的价值标杆,平安自2021年以来,在资本市场表现较为惨淡,股价一路向下。这背后很大一个因素在于市场对于其资产端和负债端的预期发生了变化,而随着负面声音的增多,也进一步放大了悲观预期,导致资本市场表现一蹶不振。而伴随过去一年财报的出炉,公司呈现的稳健的基本面和良好发展势头,无疑是对这些唱衰声音的有力回击。
巴菲特在解释自己如何借助棒球启发投资的时候,曾这样说“你不需要每次都挥棒,你只需要等待那个“好打的球”。下面不妨结合这份财报以及当前的整个宏观环境及市场、政策风向来谈一谈为什么我认为平安已经进入“击球区”?
1
最悲观的时期或已过去
作为行业巨擘,平安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表现与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
从宏观视角来看,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已有两年多时间,对国家经济特别是各个行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就保险行业而言,其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在疫情严重阶段居家隔离等限制因素下,传统营销渠道销售受阻,保险代理人无法有效开展业务,对保险公司新业务带来压力,同时也一定程度加剧了人员的流失,保险公司经营面临挑战。
另一方面,在“空间”受困的情况下疫情也推动了保险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令保险公司进一步推进线上化、数字化进程。除此之外,疫情长远地提升了全社会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健康风险意识,带来了保险需求的提振。
从上面来看,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的是保险企业的负债端。
就第一方面而言,尽管新冠疫情仍然在国内有所反复,但随着国内外疫苗及特效药的开发不断取得进展,不难预期疫情带给行业的负面影响将不断减弱。而就第二个方面而言,伴随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疫情后时代人们在健康、风险意识层面的重视,保险行业有望迎来进一步的爆发,保险公司面临良好的发展窗口期。
因此,以投资视角来看,疫情反倒带来了对保险行业长期布局的机会。以平安来看,公司率先于行业推进代理人渠道改革,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效不断显现,在构建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下,有望驱动长期发展。
再聚焦到投资端,过去一年地产行业风险对保险公司房地产相关的投资收益产生了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而近期高层的表态以及五部门接连发声,为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最强音”,悲观预期迎来释放。再结合此前两会制定预期增长5.5%的GDP目标,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稳增长预期下,政策有望持续加码。未来不论是宽信用预期还是通胀、经济回暖等因素均有望拉动长端利率上行,这也将对保险股的估值修复带来进一步的刺激。
此外当前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将引导国际资本回流,对我国出口造成压力,国内也因此存在放水预期,一旦成行也将带来资产价格的提升,对保险公司资产端的收益、增厚其净资产和内含价值将直接构成利好。
实际上笔者观察到,在美国近20年的两次加息周期中,平安在资本市场均有着不俗的表现。其中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加息周期中,中国平安H股的累计涨幅达到127%。而在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的加息周期中,平安的区间涨幅也一度翻倍。
综合以上来看,可以说平安在资本市场最悲观的时候或已经过去。实际上在此次平安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姚波就坦言,目前中国平安股价确实被低估,同时其也表示,未来将积极做好市值管理回馈股东,包括持续提高分红,用更好的现金回报回馈股东,以及公司股票回购等,这显然也将有助于加快市场信心的修复。
作为价值股的标杆,资本市场的表现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企业的发展层面,那么平安交出的这份业绩成绩单又透露了哪些亮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
综合金融优势稳定改革阵痛期表现,
关注新增长曲线塑造
某种程度上,2021年可以说是保险行业最为艰难的一年,在这样的心态下重新审视中国平安的年报,其实也能看出诸多的来之不易。
a·业绩表现稳健,综合金融龙头彰显发展韧性
从核心业绩指标来看,剔除短期的利润波动因素影响,2021年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79.6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1%,营运ROE达18.9%,整体维持了稳健增长的趋势。
拆分公司的营运利润表现,平安综合金融的发展韧性越发凸显。通过对战略客户、中小微客户和金融机构客户精细化运营,围绕"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经营模式,业绩期内公司个人业务经营能力持续提升,团体业务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平安个人业务营运利润达到1,299.96亿元,同比增长5.7%。全年个人客户规模超过2.27亿,较年初增长4.1%,新增客户3,240万,其中35.8%来自公司互联网用户。团体业务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9.9%,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26.9%。
而随着综合金融战略深化,公司内部客户交叉渗透率显著提升。2021年平安核心金融公司之间客户迁徙近3,301万人次,到2021年底,平安的客均合同数达到2.81个,与年初相比有1.8%的增长。其中,8,926万的个人用户同时持有平安旗下多家子公司的合同,占个人用户总量的39.3%。综合金融战略在提升效率、优化成本、服务客户等多方面的优势不断显现。
b·寿险改革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及产品优势持续释放成长潜能
市场广泛关注的寿险改革整体仍处在攻坚阶段,这也是国内保险行业的普遍情况。寿改的本质在于市场环境变化驱动险企从以前的粗放式发展,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思维、专业能力驱动的精细管理。而国内险企改革难在要推动“渠道”和“产品”两大板块同步改进。率先在业内启动寿险改革的平安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实际也被市场寄予了最大期待。
2021年,平安继续深化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渠道端,除了持续优化的代理人渠道,公司独有的银行优才渠道、社区网格化渠道、下沉渠道在整体NBV中贡献占比已经从9%提升到15%。
社区网格化是将高素质的代理人分区,专属服务区内客户,可以有效提升客户续保率,2021年该模式下的续保率提升约15-20个点。优才渠道则与私财队伍结合,挖掘平安银行110万财富管理客户群体中,剩余85%未被保险覆盖的用户,后续潜力巨大。下沉渠道则着重布局此前较弱的三四五线城市,覆盖6亿人口的保险需求。
在大家更为关注的代理人渠道,业绩期内,公司加大代理人队伍优化力度,以及新团队培育和管理颗粒度,对新人队伍、潜力队伍、钻石队伍分层运营,增大筛选下来的绩优人力的激励,推广了福利保障、试点营业部经理关爱等计划,持续激发队伍活力。
截至2021年底,平安寿险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占比较年初提升2.4个百分点,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超22%,人均产能有效提升。全年绩优队伍规模稳定,人均新业务价值提升超20%。钻石队伍的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费更达到整体队伍的4-6倍,收入约为社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4-5倍。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高质量代理人发展策略的正确性。
产品方面,借助强大的综合资源壁垒,平安围绕"保险+”向健康管理、高端养老、居家养老领域延伸,初步完成从单一产品,向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转变,有效加大差异化竞争优势,客户与企业间多层次的深度互信逐步建立。当前,公司近30%的新增寿险客户来自健康医疗服务转化。
高质量代理人和差异化的优质产品更易抓住中产和高净值客群机遇,而根据机构预测,到2023年国内中产阶层将增长至241万人,规模不断扩大,寿改势在必行。尽管短期之内,会存在“清虚”速度高于纳新速度,代理人产能提升暂时无法覆盖人数下降的情况,但长期来看,产能被激发后将表现出更强的扩张力,驱动平安在内的改革先锋迎来高价值增长。
可以说,只要代理人整体数据开始稳定向好,平安就基本跨进了新的增长通道,而现在正是破除所有阻力,向这一目标不断靠拢的重要时刻。
c·脚踏康养风口,中国版联合健康雏形已成
作为两个聚焦之一的医疗健康生态布局,被平安视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目标是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走出新的增长曲线。
2021年,平安推出了“HMO+家庭医生+O2O”管理式医疗模式,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的闭环。截至2021年末,平安健康累计注册用户量近4.23亿;2021年累计付费用户数快速增长至超3,800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HMO模式的特点在于将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商业保险深度参与医疗支出,有望实现用户、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这一模式下,保险机构可以利用独特的市场地位,令用户享有充分的病前健康管理实现疾病预防,并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极大地缓解国家医保压力,平安自身也将借助精细的品质服务获得更大的用户粘性和价值发现机会。
过去受限于国家发展水平、医疗资源不足以及国民健康保险意识薄弱,中国一直没有出现保险+HMO的模式,健康险也主要依托寿险、财产险经营。但随着相关资源的急剧扩充,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疫情催化的保险意识加强,平安凭借强大的资源禀赋有望更快实现战略目标。
截至2021年底,平安智慧医疗已累计服务187个城市、超4.5万家医疗机构,惠及约132万名医生及1,048万名慢病患者。平安自有医生团队与外部签约医生的人数超4万人,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覆盖99%的三甲医院,实现百强医院全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9.6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0.2万家。未来,平安通过将北大医疗下属优质资源,与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科技紧密结合,有望再次推深公司的医疗健康产业布局。
此外,医疗健康生态圈与金融主业协同效果也逐步显现。现阶段,平安超2.27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达3.3个,客均AUM达4.0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0倍。
参照美国联合健康远高于传统险企的发展增速,一旦成为中国版联合健康,平安的业绩与估值都将进入全新阶段,这也是投资者不容忽视的地方所在。
d·科技全面赋能,夯实竞争壁垒
而平安业务布局和发展的所有底层支撑都要归于科技。
过去十年,平安累计科研投入已达70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还将继续投入150亿美元。根据公告,2021年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7,008项,累计达38,420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排名从全球第三位跃居至第一位,金融科技、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数排名亦位居全球第一位。
在金融主业领域平安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科技应用,实现以科技赋能金融促销售、提效率、控风险,带来了显著的数字化转型成效。2021年,平安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2,758亿元,同比增长66%。
数字化增员、培训及管理方面,第一批试点的营业部,全年新业务价值正增长10%,人均新业务价值正增长30%,均优于整体代理人队伍表现。
在业务流程环节,通过AI视频机器人对在线办理保全业务的客户进行身份核实和风险排查,件均办理时长仅需3分钟。OCR、NLP、知识图谱等技术的运用,也加大了对核保理赔环节的辅助力度,目前已可支持近1600种常见疾病的核保风险识别,以及近1000种疾病的医疗险理赔审核。
此外,平安也在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细分板块的纵深布局,巩固业务壁垒。例如,平安基于已经建立的庞大医疗知识信息库,通过平安“医疗大脑”支持人工智能决策。这条发展线下,平安打造的慢病管理平台、医疗领域的彭博智库AskBob,以及在临床、科研等领域全方位的辅助医生,有效地赋能医院,提升公共卫生系统运营水平。
可以预见的是,科技上的持续投入将不断扩大公司的用户覆盖范围,更好地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动态用户需求,逐步发挥在流量、服务频次、用户体验提升、以及客户转移等方面的乘数效应,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等科技子公司也稳步从场景向盈利推进,将对公司价值增长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助力。
总结来看,平安多层面地展现了其改革成效,而公司在深层次蜕变后也已经进入到了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平安通过强力的派息、回购动作也在积极展现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在业绩会后,多家权威大行也跟进报告,作出“买入”、“增持”及“强烈推荐”评级,向市场投出信心票。
其中,招商证券认为,尽可能地夯实当年业绩有利于下一年的业绩增长,考虑公司今年3月投放的盛世金越增额终身寿险以及居家养老服务计划,当前或是公司新单增速拐点,建议积极配置。海通证券研报表示,公司估值仍低,给予“优于大市”评级。其看好平安寿险改革成果逐步释放、队伍质态持续改善,预计伴随宏观经济好转,保险消费需求回暖亦将有利于行业保费复苏。美银证券维持其买入评级,认为该股估值不高及稳定派息,具防御力。
3
小结
回过头来再看过去的2021年,疫情的影响、内外部环境的深层次变化都给资本市场的走向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是像地产、教育这些领域而言,很多投资人也一定有着深刻体会。在这个变革与机遇共存的时代里,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唯有不断拥抱变化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聚焦到保险行业,2021年中国保险业累计原保费收入已达到4.5万亿元,但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趋势还是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看的保险密度、深度,都意味着国内保险市场的广阔提升空间。尤其是,在疫情长期笼罩下国民保险意识增强,以及老龄化趋势,已经暗示了中国保险业充足的中长期成长潜力。
然而保险行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近30年时间里,代理人几乎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基本面,在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期后,也对市场带来了深层次的制约。受历史原因影响,保险行业始终面临缺乏让消费者有良好感知和信任度的销售触达方式。如今伴随行业迈向转型新阶段,代理人制度变革、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生态圈打造等等都为保险行业的新发展带来了更多期待。而平安作为这股新发展浪潮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正不断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
有理由期待,平安的内生动力将在这一系列变革趋势中,不断积聚生发,长期价值也将持续在资本市场得到有效反馈,一如其过去三十多年所做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