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月22日),2023(第一届)中国化妆品科学家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掀起中国化妆品产业科技创新的高潮。会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执行院长何黎带来《功效性护肤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题演讲。
功效护肤品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相关资料图)
“功效性护肤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护肤化妆品、药妆品、医学护肤品,再到功效性护肤品的‘演变’。”
何黎表示,早期,国家对护肤品只有一个简单的定义,并没有涉及到化妆品的功效。
随着行业的发展,“药妆”概念渐渐在市场上兴起。据了解,“药妆”是美国皮肤病学之父/美国美容化学协会创始人Albert Kligman于1984年提出,是指在化妆品及皮肤科外用药物之间,兼有化妆品特点和某些药物性能的一类产品。上世纪90年代,药妆逐渐进入到中国。
“我们在临床上有很多皮肤问题是需要用到功效性护肤品的。这时,我们就引入了医学护肤品。”何黎表示,在调研当中,将近70%的消费者每天使用带有舒缓修复皮肤屏障功效的护肤品。这说明,这类护肤品在消费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随着市场扩大,这类护肤品野蛮生长,很多化妆品并没有很好的规范,故而损容、毁容的事件时常发生,不少问题由此滋生。
2019年,为了规范市场,国家禁止宣称医学护肤品、药妆。
次年,为了促进护肤品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新规。在新规下,化妆品可以宣称功效,但这个功效一定要有科学依据,即循证医学的依据——这类化妆品的功效性和安全性要得到试验和临床的验证。在这种背景下,带有功效的化妆品被统称之为功效性护肤品。
突破三点
国货可与国际企业打擂台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功效性护肤品在亚洲市场的规模是最大的。在亚洲,中国市场又是最大的。”何黎指出。
根据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容量约为250亿元,2016年至2021年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约32.50%,增速远高于化妆品行业的整体增速,未来亦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但在巨大的增长潜力下,市场的弊端也逐步显现。
何黎谈到,目前我国功效性护肤品的研发是碎片化的,没有一个顶层设计和整体的规划。“各个企业都在做自己的事,有的只注重原料,有的只注重技术,有的更注重一些机制的研究,缺少真正的产业链的形成。”
在她看来,这或是我国没能出现更多与国际竞争的功效护肤品牌的原因之一。但她也笃定,在巨大的市场增长下,国货依然“未来可期”。
如何突围?她认为,“精准护肤”是关键。
什么是精准护肤?就是这个产品一定是作用在皮肤生理。皮肤问题的难点在哪里,机制是什么,一定要瞄准国际的研究前沿。
“我们要把皮肤问题的靶点找出来,是哪个蛋白发生了异常改变,是哪个信号通路、哪个细胞因子发生了改变。”何黎表示,品牌在原料合成、植物提取、新原料合成、配方设计等方面,一定是围绕“靶点”来进行。
“比如,对于敏感性皮肤,通过现代基因检测技术,我们发现了9个与敏感性皮肤屏障受损相关的基因,如Fliaggrin、Loricrin等。关于痤疮,我们发现DDB2和SELL两个易感基因。” 何黎表示,我们要利用精确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明确皮肤问题的机理、信号通路,设计精准的产品和护理方案。
同时,根据靶点调查,然后采样、实验室提取,做功效研究,确定它的活性部位,提取工艺和质量标准,功效验证,最后到产品。
“产品力好在哪里,那就是科技支撑。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所以,我们要与国际竞争,这三点非常重要。”
她表示,目前,功效护肤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们要配合国家完善功效性护肤品的宣称,完善标准的制定。同时,还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来共同推动功效性护肤品产业化高质量的发展。
“作为皮肤科医生,我们要深度进行机制的研究。对消费者来说,要让消费者知道,你的皮肤该用什么、为什么用、结果是什么。当然,今后人工智能等,会更加促进我国的功效性护肤品向高质量、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个行业的发展是需要大家携手一起来推动的。”
2023(第一届)中国化妆品科学家大会由CiE创新展、化妆品观察联合主办,上海臻臣、科丝美诗、诺斯贝尔战略合作,11位产学研医界科学家×科技企业家,共论科技创新方向,指引产业未来趋势。
点击进入大会专题页,了解更多现场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