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中国5G商用已四年有余。在基础建设领域,国内保持全球领先,今年4月份,我国5G基站数已经超过273万,5G用户高达6.34亿户。
行业应用上也有不少突破,华为高级副总裁、运营商BG总裁李鹏在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介绍道,目前5G已在钢铁、制造、矿山、电力、港口等行业的16000多个专网项目中得到规模应用。5G行业专网驱动的经济规模突破百亿,5G行业终端的出货量超过50万,加速产业数字化。
当前,5G正开启新的发展浪潮,做深做广成为新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5G发展进入关键拐点,预计2024年5G用户将占全网移动用户的50%。
(资料图)
与此同时,5G也在向5G-A(5.5G)不断演进。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3GPP首版本(R18)即将冻结,未来将围绕无源物联,通感一体等新场景开展R19标准化工作。“今年启动5G-A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测试验证,为5G-A产业推进和网络演进构筑技术底座,同时成立5G-A专题工作组,推动5G-A融入行业技术体系,孵化5G-A行业终端,培育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5.5G加速毫米波已突破关键瓶颈
面向未来,中国5G将向5.5G加速演进,推进5G-A迈向商用。
何为5G-A?2021年4月,3GPP明确5.5G的正式名称是5G-Advanced,随后在年底,3GPP R18首批9个课题成功立项,这意味着5.5G产业愿景和技术方向基本达成共识。在2022年,华为就提出全面迈向5.5G时代。
为何要发展5G-A?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谈道,在做5G行业示范应用的时候,大家还是发现技术能力不够,尤其是工业控制上对时延、确定性的需求很高。因此业内对5G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5G是必然在5G应用之后所要产生的。
“其实这也是移动通信发展的规律,每一代移动通信发展都有不同的版本,都在不断增强。在应用端发现不足,就用新技术来满足需求,它是不断演进的。”杨骅进一步阐释道,“因此5G到6G,我认为这是一个平滑演进的过程,不会是跳跃式的,5G承担很重要的任务是探索行业应用。”
邬贺铨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在他看来,在工业应用方面,目前5G还不能完全适合工业的需要,工业要求大上行带宽、确定性时延、高可靠、精定位,这是5G-A的机会,也是挑战。
目前,5G-A发展正在提速。首先,随着5.5G的标准的明确,首个标准将于2024年上半年冻结,在此过程中,中国产业界也为5.5G标准贡献大量技术创新。超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技术就是典型代表,据介绍,它能有效增强高频段覆盖,让6GHz、毫米波等新频谱具备商用能力。
其次,伴随着标准的推进,业界包括华为也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验证,探索5.5G在RedCap物联、无源物联、通信感知融合等新领域的应用,发掘经济和产业价值。以家电制造企业为例,5.5G无源物料可以帮助物流生产全流程可视化,整体生产效率可提升高达30%。
李鹏特别指出,毫米波技术在5.5G时代已突破关键瓶颈,主流芯片厂商均已发布5G毫米波商用芯片,从关键技术到产业生态,毫米波已具备商用条件。
他还表示,Massive MIMO技术可以应用到毫米波,实现10Gpbs的峰值下行速率,同时叠加华为的智能波束管理,解决了毫米波的移动性和连续覆盖问题。在车辆感知、赋能辅助驾驶方面,毫米波感知技术已实现可在500米之外分辨分米级物体的探测精度。
探索场景等待“杀手级”应用
一方面,我国数字产业自身稳步发展,5G、移动物联网、千兆光网用户规模在全球遥遥领先,尤其是随着5G-A产业链加速成熟,产业正在从泛在千兆迈向泛在万兆。
千亿联接正在加速,技术和商业场景清晰。RedCap(一种5G技术,也被称为轻量化5G,可降低成本和功耗)芯模端已经成熟,在电力、工厂等场景规模商用;Passive IoT(无源物联,无需电源的物联网技术,利用无线电波能量进行通信)产业加速成熟,使工厂全流程透明可视;通信感知一体化正在加速在智慧交通、低空安防等规模商用场景的探索。
华为表示,万兆产业全面成熟,端管芯已经做好准备,比如支持10Gbps的5G-A芯片已发布。从国内的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到国外的阿联酋、科威特等,全球运营商都在进行万兆的商业验证和小规模部署。
另一方面,5G的商用和规模化复制是业内关注焦点,尤其是5G和千行百业的融合,更能展现其真正的实力。目前既有新通话、新视频、裸眼3D等通信新体验,也有不少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王志勤表示,面向行业领域方面,我国5G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走深向实。制造业、矿山、港口等重点行业和场景形成了规模可复制。
例如,在复杂、危险的地下矿井作业场景中,5G智慧矿山解决方案能通过低频、大带宽资源,帮助100多路摄像仪上行回传,再利用AI技术实现全景视频拼接,让井下作业清晰可见。
“3G突破、4G同步、5G引领,其实在5G引领里面有多重含义,其中很重要的是网络领先、应用领先。” 杨骅谈道,“其中,工业场景正在步入智能化阶段。今天很多5G的示范应用还在数字化阶段,没有真正达到智能化。在5G-A、6G能力提升以后,会使得行业的智能化上一个大的台阶,届时会有大量的智能化应用。”
不过,现在还没有出现外界期待中的杀手级应用。邬贺铨认为,这仍然是网络能力以及架构的问题,“以消费应用场景为例,VR/AR和车联网需要高带宽、低时延,但VR/AR产品成熟性、价格还没有达到预期,车联网的可靠性及政策法规限制了市场启动。另外,目前在支撑VR/AR和车联网业务中,5G能力不是过剩,而是仍显不足。”
邬贺铨表示,车联网更需要5G的高带宽低时延。当前5G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同时,目前5G能力尚未在消费应用中充分体现,随着5G进入5G-A周期,应针对商用发现的问题,寻找破局机会。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