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前往铜鼓领导和指挥秋收起义的过程中, 经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遇险。他在湖南浏阳县被当地民团抓住,凭着机智并在当地农民陈久兴的帮助下在铜鼓县安然化险。

11日凌晨,毛泽东在铜鼓县城桥头大沙洲上检阅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全体指战员,随后宣布起义。

铜鼓,是毛泽东开启军事统帅生涯的伟大起点。


(资料图)

毛泽东同志雕像。 巢瑞隆/摄

八七会议后,受中央委派,毛泽东以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冒着巨大危险回到湖南,肩负起改组湖南省委、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的重任。

为便于领导秋收起义,湖南省委确定秋收起义的领导机关分为两个,一个是由各军事负责人组成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书记,作为武装起义的军事指挥机关;另一个是党的行动委员会,由起义地区各地方党委负责人组成,以易礼容为书记,负责地方工作。

9月初,毛泽东到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安源军事会议是前敌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 也是毛泽东领兵挂帅的开端。会议结束后,为尽快了解驻铜鼓、修水部队的情况,组织实施秋收起义军事计划,毛泽东从安源马不停蹄赶赴铜鼓。

从安源到铜鼓,相距200多里,途经湖南浏阳。当时,湖南反动当局大搞“铲共”“清乡”运动,在交通要道上加岗设哨,严厉盘查,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1927年9月6日,毛泽东在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陪同下,化装成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前往铜鼓。

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 巢瑞隆/摄

为确保毛泽东、潘心源的安全,中共安源地委经慎重考虑,决定由毛泽民、刘建中、周克明和安源煤矿工人易子义一同护送。

毛泽民是受湖南省委指派,专程护送毛泽东到湘赣边界领导秋收暴动的,而且是毛泽东的弟弟,完全可以放心; 刘建中、周克明是浏阳工农义勇队从铜鼓专门派来安源寻找党组织的,政治上可靠,且熟悉路途和环境,方便护送途中见机行事; 易子义是安源煤矿的中共党员,曾在广州农讲所学习,又在长沙负责过农运工作,政治素质过硬,应变能力也很强,且熟悉矿上情况,方便应对沿途的盘查。

为了避开盘查,他们尽量绕道走偏僻小路。在通往铜鼓荆棘丛生的山路上,刘建中、周克明装扮成挑夫小贩在前面带路,毛泽东、潘心源化装成商人模样随行其后,走在最后的是毛泽民、易子义等人,相互之间都保持一定距离。

就这样,他们经过了国民党反动派重兵把守的萍乡,避开行人较多的大道,进入浏阳和万载之间的山峦涧壑。

9月8日,毛泽东与随行人员到达张坊镇七溪坳。这里是湖南的浏阳和江西的铜鼓、万载三县交界的地方。国民党张家坊团防局派十几名团丁,在七溪坳的交通要道上设下哨卡,专门盘查过往行人,一旦发现“可疑分子”,就当场拘捕并送往县团防局。

为了应对铜浏边界的盘查,毛泽东一行人借了一些大洋,以便见机行事。果不出所料,这天中午,他们在路边餐馆用餐时,遭到了团丁的盘查。

毛泽东自称是受安源煤矿的委托,前往铜鼓、万载采购茶油、夏布等物资。 团丁不听解释,扣住毛泽东、潘心源死活不肯放,非要把他们押解到张家坊团防局去。 紧随其后的毛泽民、易子义见状,急忙赶上前来,出示安源煤矿开具的“采购员”介绍信,以证明身份。 谁料这伙团丁嚣张蛮横,反倒把毛泽民、易子义一起抓了,全部押往团防局。

在押往团防局的途中,毛泽东和团丁拉起了家常,关心地询问起他们家中妻儿老小的情况。团丁不禁被毛泽东的真诚所感动,想要释放他,可是负责的队长却不允。

这时,来到了铜鼓排埠月形湾,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潘心源趁机缠住了团丁的队长,给毛泽东打掩护。

毛泽东急中生智,猛然从衣袋里抓出一把银元往路边一抛,自己则往左一拐朝山上跑。团丁们只顾跑去捡银元,直到发现毛泽东往山上跑,才一边大喊“站住!”,一边紧紧追赶。

毛泽东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他利用塘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一直躲到傍晚。团丁们并没有放弃追踪,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几次他们都搜到了毛泽东的身边,几乎触手可及。

天渐渐暗下来,团丁们放弃搜寻,毛泽东才从草丛中走出来,翻山越岭,彻夜赶路。当时毛泽东没有穿鞋,脚底擦伤很厉害。所幸路上遇到一位友善的农民,给毛泽东安排了住处,还帮他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第二天又给毛泽东带路,把他送到了大路上。

据后来了解,这个农民名叫陈帷德,后改名陈久兴,加入了工农义勇队。

萧家祠(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

后来,毛泽东到达铜鼓县城,在萧家祠的大厅里,召开三团排长以上干部会议,向大家传达八七会议精神,阐述当时的形势,号召大家拿起枪杆子举行秋收起义, 正式宣布驻铜鼓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

9月9日,以铁路工人破坏长沙到岳阳、长沙到株洲的铁路为标志, 毛泽东亲自组织和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爆发。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及所属第一团在修水誓师起义,随后,第二、三团分别在安源、铜鼓宣告起义。起义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一路向西挺进,进入湖南境内,准备汇合平江、浏阳地区的起义农民攻打长沙。

然而,第一团进攻平江时,中途遭到收编的国民党军邱国轩部的倒戈袭击,损失惨重,余部退往浏阳。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后,进攻萍乡未克,西进攻占了老关、醴陵,又北进占领浏阳。

由于起义部队麻痹轻敌,9月16日陷入优势敌人的包围,部队被打散,部分突围脱险,不少人牺牲。第三团在铜鼓起义,胜利占领了白沙镇,后又占领东门市,遭敌人兵分两路包围,该团被迫向上坪撤退。

进攻省会长沙的目标未能实现,秋收起义遭遇挫折。

9月19日,起义队伍退守文家市。

文家市会师旧址(无人机照片) 陈思汗 摄

是继续攻打长沙还是实施战略转移?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会议,会上发生激烈争论。

当时,退守文家市的工农革命军共1500多人,面对的却是几十倍的敌人,敌强我弱、敌多我少,再次攻打长沙,无异于以卵击石。

毛泽东根据当时形势,主张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保存实力,坚持革命斗争。毛泽东明确提出: 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到湘粤赣省边境去,坚持农村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向南转移的途中,起义军处境十分困难。部队中党组织不健全,思想比较混乱;缺乏弹药,没有给养,伤病员增多。

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要图

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当天晚上,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此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这支部队,走上崎岖的山路, 向井冈山进发。

作者:朱虹 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当代江西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金路遥

值班编委:朱晓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