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6月6日晚11点左右,记者来到阜阳市颍州区的侨佳丰植保专业合作社,这里正在“挑灯夜战”,烘干塔火力全开,现场机声隆隆,热火朝天。一辆铲车来回穿梭,潮湿小麦被倒入漏斗内,经传送带进入缓冲仓,随后送入40多米高的烘干塔,最后被另一条传送带送入粮仓。

“今年抢收及时,小麦在雨前都已收割完毕,但含水量有些高。得亏烘干及时跟上,不然损失可大了。”农户张治才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了120亩小麦,每亩产量约550公斤,及时烘干让他不用再担心小麦会发霉。

在粮仓内,记者随手抓起一把等待烘干的麦粒,发现颜色偏暗,还有一些黏手。经过专业检测仪器检测,显示含水量为15.7%。“只有含水量在13%以内,才可以入库保存。”合作社负责人王刚东告诉记者。

在粮仓的另一边,刚刚烘干完的小麦洒落时声音清脆,麦粒金黄饱满,仪器检测显示含水量为12.2%。王刚东拿起一颗麦粒,在嘴里咬开,“咬下去硬、有响声,证明小麦水分就低。”

“我们这里有两个烘干塔,烘干能力达到每天500吨。”王刚东表示,6月1日开火烘干以来,合作社的两个烘干塔24小时不停歇,目前已经烘干3200吨小麦。除了烘干合作社3000亩地收获的1500多吨小麦,还烘干了周边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的1700多吨小麦。

“今年受阴雨天气影响,小麦含水量较高,并且缺少在露天条件下晾晒小麦的条件,只能通过烘干主体来烘干小麦。”颍州区农机发展中心主任张庆才解释说,目前,颍州区已建成两处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800吨小麦。为解决夏收时间紧、小麦含水量高的问题,颍州区动员引导烘干主体24小时开机作业。

今年夏收期间,我省全面启用1.74万台烘干机,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实现节粮减损,促进粮食提质进档,变“丰收在望”为“丰收在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