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进入到2023年,虽然疫情已经彻底放开,中国与世界全面打通,但这样的新年并没有马上迎来新气象。


(资料图片)

随着感染人数的暴增,报复性消费没来,各地医疗资源最先被挤兑,商城冷冷清清,医院人满为患,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多久?新年新气象还会多久来?

有不少人,包括各路学者对今年的经济做出了预测,有悲观,也有乐观。

那么,各位老师觉得2023年的经济走向会如何呢?

02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牛商董事长,央视凤凰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一、放开是必然之选,放开之后造成的混乱,是病毒疫情带来的正常现象,这是无法避免的。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放开造成的混乱,比封控带来的损失明显要小,而且不是一个量级的损失。

放开之后对感染的判断,和主流媒体以及专家的判断差别很大,要么是判断有误,要么是故意减轻大众对放开之后的恐惧,故意讲的比较轻。

所以,放开之后,很多人感染都有中等以上的症状,不是专家之前所说的90%的人没有症状。

实际上,感染者不仅有症状,而且超过一般感冒的严重症状,甚至有超过一般估计的重症死亡率。

这说明国家有关生物学和病毒学方面的专业团队,对国外有关国家放开之后的感染状况要么缺少成体系的研究,要么没有把相关研究送达决策者。

因为判断失误,使得放开之后医疗药品奇缺,价格被爆炒,更加加深了大众的担忧和抱怨。

二、中国制造能力发挥关键作用,快速感染也意味着快速恢复。

既然放开了,就不可能再封控回去,只有全国人民一起往前闯。

其实,我们早晚会面临全面放开,跟病毒共存的这个时间,只不过是早晚问题,实际上早比晚更好,特别不要拖到2023年。

放开之后,感染的速度和人数比例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

在短期紊乱之后,中国庞大的制造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快速建立起相关药品的供应管道,解决了药品供应短缺的问题,这是中国与众不同的地方。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让大众敢于上街,敢于消费,让生活比预想中更快的回归正常。

我们看到了飞机上座率成倍的上升,机票出现30-40%上涨,我们也看到了,餐馆开始排队,看到了车站码头人头攒动,回到了去年春节的状况。

三、中国人的勤劳和中国国民的韧性,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恢复速度,同样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从国外经验来说,所有国家放开之后,经济在短暂下行后都会快速的恢复,出现典型的填坑行情。

中国抗疫三年,从全球最早开始封控,到全世界最后放开,强大的压强作用,一定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报复性反弹。

我们看到春节假期的提前到来,看到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增长,超过想象速度的人员走向大街,开始出行。

接下来的春节假期,有了开放的环境,大家阳过的经历,对旅游、航空、线下零售、线下餐饮、物流、娱乐,包括电竞会逐渐的恢复。

携程最新数据显示,元旦跨省游占比已近六成,比中秋小长假稳步提升,同比2022年元旦增长34%。同时,跨省团队游增长46%,机票、本地门票预订比中秋增长21%、33%。

从木鸟民宿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元旦假期,民宿订单有望达到2022年元旦的1.5倍左右。

过去三年,从企业经营到个人的收入,都受到了不少的影响,所以在上述复苏消费当中,中高档消费比例会减少,而一般消费比例会加大。

真正的恢复,会出现在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经济)才能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我们才能见到符合正常程度的增长。

03

接下来,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

我收集整理了最近一个月的疫情数据、货币和政策,有三个信号预示2023年将迎来“阳康牛”。

信号一、本轮疫情感染的达峰时间可能快于预期,从而缩短了疫情对经济的抑制时间。

百度健康问诊指数及百度疫情搜索指数,从12月21日达峰后持续回落,12月29日分别较前日降低11.32%, 16.83%。

关注度的降低,代表疫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已经逐步减轻。

根据脉策科技提供的数据,全国337个城市,约有97.63%的城市于12月完成第一波疫情达峰,54.01%的城市在2023年1月上旬前结束第一波疫情。

截至12月29日,已经有60.83%的城市累计感染占比过半。

综合来看,阳康时间快于预期,会缩短疫情对经济的抑制,我们要比港台、韩国解封后恢复的时间要快。

信号二、宽松的宏观流动性环境,利好经济复苏。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12月17日在“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货币政策,可以概括为“总量要够、结构要准”。

总量要够,就是说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会小于2022年。

预计2023年央行会持续降准降息,使用结构性工具进行定向流动性输送,宏观流动性有望维持合理充裕甚至进一步宽松,对资本市场形成利好。

短期来看,为维持年底流动性平稳,央行公开市场持续加大逆回购操作。

截止12月30日,12月净投放量高达15570亿元,较11月增加22960亿元。

信号三、扩大内需到扩大股需。

我跟踪研究了过去二十年里三次扩大内需的政策,在1998年、2008年、2014年三次“扩大内需”都演变成了“扩大股需”,形成一波股市上涨。

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在消费方面,具体是“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在投资方面,会议提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

可以看到,扩大内需是2023年的宏观政策主线。

居民消费、新旧基建、 制造业升级将是2023年政策提振内需的重要领域。

对比上三次扩大内需政策的市场表现,资本市场未来一年将可能出现70%-100%的投资机会。

04

最后是资深企业家、单仁行专栏作者士老帽老师的看法。

疫情防控完全放开,就是新年新气象的开始。

疫情的终点注定是群体免疫,国家让这个节点出现在病毒相对薄弱的时候,无疑是思考了太多的民生福祉。

显然,疫情防控,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要面子,还是要里子的问题;对于企业,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人们的主观臆断,或者客观分析,都不能主导与决定疫情发展的走向;与其自寻烦恼,不如想方设法在适应中求改变,在变化中求突破,在突破里求成长。

万事万物,不可能一蹴而就,苏醒、唤醒与觉醒,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毕竟,所有的政策都有一个滞后效应。

就像当年4万亿的市场一路高歌猛进,中间藏着“大河有水小河满”的真相;市场下行的时候,出台更宽松的政策,实际效果欲速则不达。

不同层次解读政策,都有它的针对性。

有的放矢与无病呻吟背后,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博弈。

人生总是,先相信,后看见机会来了,相信就会拥有,不相信,你连机会都没有。

稻盛和夫讲过一段话,在渔夫出海前,并不知道鱼在哪里,可是他们还是选择出发,因为他们相信,一定会满载而归。

人生很多时候,是选择了才有机会,是相信了才有可能。

相信价值,相信趋势,相信逻辑,相信常识。

相信美好的一切,必定会发生。

不开心的时候问自己:花开的时候,打扰到你没有?

没有打扰你的花会开,美好的一切会在你的耕耘与努力后,如期而至。

从这个意义出发,去看2023年的经济,会变得越来越明朗。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宏观流动性 新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