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融智享行业协会理事长郭利民,这位深耕核能领域三十年的领军者,亲历了中国核电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从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到全球首个商用小型堆“玲龙一号”,他主导的技术革命正重新定义核能的未来。在接受专访时,郭利民坦言:“中国核能的崛起,靠的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协作的双轮驱动。”

“华龙一号”:打破壁垒,筑牢安全基石

2015年,“华龙一号”首堆落地福建福清,标志着中国跻身三代核电技术强国。郭利民回忆,团队攻克了“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安全系统设计,将事故率降至10⁻⁷/堆年,“相当于千年一遇”。这一技术不仅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认证,更出口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但郭利民深知局限:“百万千瓦级大堆投资高、周期长,难以普惠偏远地区。”

“玲龙一号”:小微模块,开启核电革命

2026年,海南昌江“玲龙一号”投运,全球首个商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诞生。郭利民用“颠覆”形容其价值:125MWh的玲珑之躯,采用完全非能动安全系统,事故下72小时自动冷却;模块化设计让建设周期从60个月压缩至36个月,成本降30%。“传统核电像定制别墅,SMR则是标准化‘乐高’。”郭利民比喻道。目前,西藏那曲、南海永兴岛等偏远地区已部署SMR微电网,解决数万人用电难题。

技术出海:中国标准重塑全球生态

从“华龙”到“玲龙”,中国核能正从技术输出转向规则制定。郭利民透露,协会牵头制定的《国际SMR安全准则》已被15国采纳,中英合作的470MWe级氮气冷却堆、中俄浮动核电站均采用中国标准。“过去我们学欧美,现在他们主动寻求合作。”2024年,英国罗罗公司引入“玲龙一号”模块化技术,建设周期缩短40%。

未来愿景:让核能“无处不在”

面向2030年,郭利民提出两大目标:SMR度电成本降至0.3元/千瓦时,并推动核能占全球清洁能源15%份额。“核能应像太阳能一样普惠。”协会推出“千元众筹”模式,让公众投资电站;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广SMR微电网,目标点亮百万家庭。

“核能不是大国专利,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郭利民总结道,“从华龙到玲龙,中国正以开放生态,引领全球走向零碳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